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曾培炎:老将出山打造“顶级智库”
· 刘遵义:经济学大师看好人民币
· 汤敏:中国智库“海归”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汤敏:中国智库“海归”派
  作为一名学者,汤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而严谨。从2007年8月起,汤敏开始担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此前,他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56岁的汤敏出生在北京,在广西长大。1977年,他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他被公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1989年获得国际金融与贸易以及计量经济学博士,随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在亚开行工作11年后,他于2000年被任命为亚开行驻中国代表处的首席经济学家,成为该机构打破多年来的“避嫌”原则、第一个派回祖国工作的职员。

  作为一个从发展中国家走出来的青年学子,汤敏在亚开行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对亚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观察和研究,探寻其经济发展的规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个初衷一直促使他多年来奔走于亚洲各个国家之间,考察在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等领域的问题。

  长期在海外的工作生活经历,并没有造成汤敏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上的仰视和水土不服。相反,他特别关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村金融问题一直在汤敏的关注视线里。他经常撰文,期待更开放多元化、更灵活的农村金融市场。

  在回国就职的短短几年内,汤敏的研究成果就通过不同的渠道送达到政府各个部门,其中不少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实现着他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理想。2007年初,他就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分析报告。

  如今,离开了工作18年的亚开行,站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这个新平台后,他把致力于加强亚洲经济的合作纳入了新工作的重心。汤敏说,他正尝试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外国去,尤其是介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

  汤敏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视野。在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打造为世界一流智库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合作的力量。智库的合作也正是汤敏在本次峰会上演讲的主题。

  峰会“智言”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智库的独立性,可能很多智库独立于政府,或者独立于党派,可如果我们认真考虑,很多智库并没有独立出它的国家,还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工作、研究。然而在我们社会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全球的公共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那很可能最后全球利益没能保证,最后每个国家自己会有很大损失。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全球变暖的问题。

  ◎很多问题,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和从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得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这需要一个全球智库之间的合作。当然还有一些中长期的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很多国际组织的处理或研究都不够,这些都需要国际智库之间的合作,来补充这个不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C0002 汤敏:中国智库“海归”派 2009-7-6 钱江晚报c00022009-07-0600014;钱江晚报c00022009-07-06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