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本科选择,成为重磅吸引力。
前天,本报主办的“迷你常青藤——走进美国文理学院”报告会现场,两百位家长带着孩子认真地听满了3个小时,几乎没有人中途退场。
有位爷爷说他的孙子才上初一,他要提前来灵市面。
有位刚考进杭州高级中学的新高一女生和她父亲听得很投入,“现在学习都强调要具备全球视野,留学的理念需要提前储备。”
很多家长进场时都带着这样一个问题:4位应邀演讲的沪杭留美学生当初选本科时,都有放弃美国常青藤盟校录取、而选择就读美国的文理学院这批“迷你常青藤”的经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呢?申请美国的文理学院,有什么利与弊?
所幸报告会的精彩演讲,让台下的听众受益良多。
SAT难准备的是阅读和听力
即将踏入哈佛攻读法学博士的徐一林是一位考试天才——2005年读高中时就拿到了托福满分,其后被美国一所著名的文理学院录取;今年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他又取得了惊人的179分(满分180分)。
“进美国名校不外乎两条路,要么某方面特别牛,例如奥数金牌挂满墙;要么通过美国的标准化考试得高分,包括托福和SAT。”他总结说。
这位考场的常胜将军对学生的建议是:“写作和口语其实挺好准备的,美国的判卷标准不是看你句式有多复杂、词汇有多难,而是看你的表达有没有逻辑性。难准备的是阅读和听力,前者必须下工夫背单词,后者只能靠平时积累。”
如果能顺利通过考试,接下来就是写申请书了。在美国文理学院中排名第1的学校、Amherst College(安默斯特学院,昵称安城学院)留学的段炼认为,写申请书的诀窍就是突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曾参加过哪些有意义的活动等。
“我当初写的是自己10年前当小记者参加一次太湖环保行动的经历。”段炼说,“另外还要突出选校原因。你究竟喜欢这个学校哪些方面,学校为何要录取你。每所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有看重学生自信气质的等,一定要找到学校文化与自身特点之间的契合处。简单地说,就是投其所好。”
大三换专业也不晚
与国内高校一进校就选专业不同,美国高校在本科期间允许学生在大二甚至更晚再选专业。
也许是巧合,除了本科在读的段炼,现场其余3位本科毕业的留学生,当年在美国各文理学院都有两次以上转专业经历,有的从数学、工程、经济,一直跳到管理,跨越度很大。
“像我所在的文理学院,一个专业要修8门课,而学生一个学期就可以修4门课,如果够勤奋,两个学期就能修完本专业所有的课,所以哪怕大三换专业也不晚。”当年全奖入读美国格林奈尔学院、现即将进哈佛大学读博的边璐说。
不过几位留学生还是建议学弟学妹尽早定专业,做好走出校门后的人生规划。
文理学院毕业生进名校读博较容易
200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商学博士班全球仅录取3人,崔诗亮是其中的一位。
他说,美国大学本科之后的选择包括读研究生(Master)、博士(Phd)、工作或待业。各高校的研究生院特别青睐文理学院的学生,许多文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会选择读研、读博。
崔诗亮选了硕博连读,他强调的是“刚进入大学时最好做好未来规划,是准备工作还是读研。如果选择工作,则在课余中应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广泛的社交圈可以为找工作提供捷径。如果想要考研,则要更注重学术方面的东西。若大学前两年就完成了课程,可以找老师进行一对一授课,请老师讲授研究生课程。”
据小崔介绍,美国高校录取博士,有没有相关专业背景不是最重要的,学校更看重你对研究项目的认识以及在这方面的潜能。”博士的申请材料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推荐信、成绩单等。“在找老师写推荐信这一环节中,文理学院的学生能占点‘便宜’。因为文理学院的学生较少,老师对每一位学生情况比较熟悉,写的推荐信也更有针对性。”小崔解释说。
至于找工作,如果大四才开始行动已经晚了。徐一林说:“我身边很多预备毕业就工作的同学,大三暑假就会去找实习单位。据我了解,一毕业就顺利找到工作的同学中,大约有70%是靠暑假找实习单位成功的。另外,可以向教授、朋友或家长寻求帮助,广泛的人际关系在找工作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