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6版:时评
3  4  
PDF 版
· 成本近半 爱心打折
· 痛感、耻感与是非观
· 邓副县长,你犯错误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成本近半 爱心打折
方小晶
  ■以公益性作为生存基础的基金会,说到底只是个“中转站”,没有理由更没有权力截留下捐赠人付出的一片爱心。不然,就有失去公众信任之虞。

  捐100元钱,只有55元到了受助人手里。剩下的45元到哪去了?对不起,忘了说明了,那是你的捐赠“成本”。

  别惊奇,宁波抗癌健康基金会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与一家广告公司联手进行募捐,得到的善款近一半就进了广告公司的口袋。此事被披露后,很多捐献者表示难以接受(相关新闻见昨日《钱江晚报》)。

  当然难以接受。就这么经了一次手,我的爱心就打了一半折,换谁心里都窝火。当然基金会可以认为,凡事都是需要成本的,慈善事业付出一些“成本”也很正常。你看我与广告公司一联手,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募到的资金也比单打独斗多多了,钱多了就可以援助更多的病人,这是好事啊,反对的人观念该改改了。

  该改改观念的恰恰是这家基金会。基金会的“创新思维”,错就错在把公众的捐款当成了“纯收入”,因为“利润”太丰厚,所以也不惮多付出些成本,反正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此做过明确规定。可是不知道基金会的负责人有没有想过,这么一“商业运作”,慈善事业的公益性就会大打折扣。以公益性作为生存基础的基金会,说到底只是个“中转站”,没有理由更没有权力截留下捐赠人付出的一片爱心。不然,就有失去公众信任之虞。

  这种信任感一旦失去,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慈善事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汶川大地震后,有一位企业家拎着麻袋到灾区挨家挨户的分钱,怕的就是捐款的“成本”太高,让自己的爱心打了折。中国不乏友爱互助的传统,民众也从不乏良善之心,但当你每一次都要为慈善付出高昂的“成本”后,一腔热情难免渐渐冷却。新闻中看到,九成民办慈善机构筹款困难,举步维艰,民众信任感的丧失当是重要原因。

  对于一些需要专人管理的慈善机构,我们并不介意付出一些必须的成本。毕竟,职业化是慈善事业的方向,而职业化也意味着需要具备职业人员和办公场所等条件,也就有了支出。但付出这些成本,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善款,为受助人服务,理所当然的每一分一毫都得精打细算,并且公开透明,定期向社会公布。可惜的是,国内慈善机构很少有这样操作的。因为账目不透明,管理混乱,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出现基金会与广告公司联合作战的“怪胎”,成本接近善款的一半,也不足为怪了。

  如果能做到像国外的一些基金会那样,聘请专业的理财能手打理捐款,以投资为手段滚动发展,那么,即便你为此付出的成本高一些,公众也乐意接受。像宁波抗癌健康基金会这样,把脑筋动到了捐款头上,这样的“成本”,民众不愿意付出,整个社会也承担不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6 成本近半 爱心打折 方小晶 2009-7-10 钱江晚报a00162009-07-1000018;钱江晚报a00162009-07-10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