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杭州新闻·屋檐下
3  4  
PDF 版
· 好小伙!欢迎你来杭州工作
· 美丽的霞光
· “梅花碑”
昨日重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杭州市民视野中消失40余年之后
“梅花碑”
昨日重现

本报通讯员 方家淦 本报记者 孙连兴
  因为记载了南宋德寿宫历史的梅石碑,杭城有了梅花碑这一地名。地名沿用至今,碑石却早已不存,这一令人扼腕的遗憾,已于昨天成为历史。昨天,在从杭州市民视野中消失40余年之后,根据西湖博物馆馆藏拓本复制的梅石碑完成安装作业,现身于南宋德寿宫后圃遗址——杭州佑圣观路梅石园。同时安装的,还有落款为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的《重建梅石碑记》碑石。

  南宋德寿宫旧址范围南至望仙桥直街,北接佑圣观路,西濒盐河大河(今中河),东抵城墙(今吉祥巷一带),权奸秦桧曾因“望气者言此地有郁葱之祥”在当地建造府第。

  秦桧死后,由朝廷收回改筑成德寿宫供禅位后的宋高宗赵构居住。赵构之后,禅位后的孝宗及几位皇太后也曾先后入住。当时的宫内后圃,有苔梅一株和芙蓉石一座,两美合璧。于是,就有了传世之作梅石碑。

  对于这方名碑情有独钟的,是在位60年、“康乾盛世”缔造者之一的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很长时间内,碑上的梅、石一直被认为是浙派画家领军人物蓝瑛一人所绘。为之“勘误”的正是乾隆皇帝。

  在他第一次(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和第四次(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南巡时,都去南宋德寿宫旧址细细鉴赏了梅石碑,并在此后得出了结论:“孙■(读音da)那须留石缺,蓝瑛实未写梅枝”。在梅石碑上的“御笔”中,乾隆也留下了以下文字:“即予辛未南巡观民之暇亦有蓝瑛梅石之咏,今春再至浙省就而视之,则梅乃孙■而石实蓝瑛,盖二人合作勒于碑者也”。

  当时,芙蓉石还在,但宋梅早已枯萎,石碑也已断残。深知皇上对芙蓉石和梅石碑钟爱之情的地方官吏,在此后将芙蓉石移送京师,并摩制了两块梅石碑,一块留在杭州以存旧迹,另一块置放于圆明园。上世纪二十年代兴建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时,置放于圆明园的碑石被移至该校校园。

  再后来,杭州历史学会丁云川先生在北京大学觅得该碑,石碑的复刻就此展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沈立新先生担纲碑石镌刻。

  昨天,碑石安装完成,杭州市民终于能看到当年德寿宫里的“梅石双清”碑了!

  本报通讯员 方家淦 本报记者 孙连兴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屋檐下 A0008 “梅花碑”
昨日重现
本报通讯员 方家淦 本报记者 孙连兴 2009-7-14 48257178002CE175482575F20031B560[A1-孙连兴≈B1-张德君];钱江晚报a00082009-07-1400018;钱江晚报a00082009-07-1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