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41版:典藏·互动活动

上千首歌词纷至沓来,叶蓓、张亚东、李泉等民谣大腕即时点评 浙江诗歌界、在杭高校倾情加盟 酒吧、咖啡馆、时尚餐厅齐推黑板报

城市民谣完美收官 “我和我的祖国”众口吟唱

  现在,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吉水路231号,是小时候老闹腾着要去的少年宫/游泳池在旋转木马旁/门口还有买雪糕的婆婆,总对我笑眯了眼/谁都不知道/在那门口的墙头,曾有我称霸孤城的誓言……怎么样,亲切、纯朴、晴朗的词汇,温暖人心吧。今年6月初,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本报推出“我和我的祖国”民谣征集大赛,向读者征集“能唱出你心声”的城市民谣。那是一种以草根叙事、即兴抒情的方法来吟咏我和祖国的情感。我们希望读者把这60年来,“我为祖国做了什么,祖国为我做了什么”的民间思考用原生态的、拉家常式的民谣作品表达出来。

  一时间,“今天,你写民谣了吗?”成为最新流行语,一首首民谣从四面八方飘到编辑部,至今,我们已经收到1300多篇民谣,写的都是他们每天的心情、情绪,也载他们的理想和寄托。

  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民谣征集令不仅激起了平民草根的创作欲望,“超女”丁叮还越洋献民谣,她把小样用MP3传到记者的邮箱;还有浙江的诗人们,张德强、梁晓明、东方浩、孙昌建等等,也为本次创作大赛捧场献上最新创作的民谣。

  三个多月的收集,我们惊喜地发现,更多样的文本纷纷涌现。于是,我们把第一个500元大奖颁给了读者刘胜军的民谣作品《走在城市 根在故乡》,因为他在简朴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真切思考。

  著名的民谣歌手和音乐人的“友情加盟,即时点评”更为大赛提供了足够的“技术含量”。叶蓓用“通感式启发法”让大家体会了吉他之于民谣透出的气质;“音乐才子”张亚东为大家区分了民谣和一般流行歌曲的不同;李泉也把“音乐课”开到了我们的民谣大赛。为杭州谱写了《中国大运河》交响组曲的杭州籍旅美作曲家周天,虽然身在美国,却依然在两天时间内为本报选送的民谣作品《奋斗》谱曲,还在钢琴前自弹自唱录制了小样。

  还有闪耀着我们无限创意的“互动三部曲”,一次次把大赛推向高潮:一场“6月12日的上午10点”的集体接龙把“我和我的祖国”这个宏大命题包装得时尚亲切:在6月12日上午10点,这个普通的时刻,所有看到晚报的读者,写下在那一刻的所感所想,发给我们。我们把其中一些读者写的话语汇总后,变成一首关于这座城市的叙事民谣。

  我们还向莘莘学子们发出邀请,请他们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同时,去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民谣。于是,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这6所在杭高校的师生们第一时间赴晚报之约,他们像一只只蜜蜂,向小巷乡间进发。

  我们的“城市黑板报”,张贴在这个城市最小资的地方,比如酒吧、咖啡馆、特色餐厅,收集着读者们和城市,和祖国的“私语”:幸福的关键,是做你爱做的事,陪你爱的人。

  ……

  这些不是陈词滥调的口水歌,而是对生活和情感最真实的表达。7月20日的晚上,我们在“旅行者”酒吧将其集中展现,当驻唱乐队即兴谱曲,为我们唱出那首集结了读者们心情火花的《七月的酒吧夜》时,有人欢呼,有人流泪,有人举着酒杯一饮而尽,大伙都说这比陈绮贞的《九份的咖啡店》还好听。

  有了以上种种,“我和我的祖国”民谣征集大赛终于可以完满落幕了,本报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10篇,请旅美作曲家周天谱曲一篇,就如开头的那首民谣一样,它们是真实的,简单的,纯朴的,相信大家也能从中感知到情感的分量,生活的积蓄,时代的前进。


钱江晚报 典藏·互动活动 a0041 城市民谣完美收官 “我和我的祖国”众口吟唱 2009-10-01 nw.D1000FFN_20091001_2-a0041 2 2009年10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