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51版:典藏·影像记忆

文章导航

那段 样板戏岁月

  那是一个样板戏的时代。长达十年的时间里,8亿人民只能看着《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8个样板戏。

  新华社摄影记者张雅心说,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那个时代陌生而久远。但对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人,样板戏承载了太多的复杂情感。巴金老先生在《随想录》中这样写到,“意外听到样板戏清唱,便觉毛骨悚然,连做几天噩梦”,满是厌恶与恐惧之情。但也有人撰文,认为样板戏就其表演本身是经典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那个文艺作品贫乏的时期,制作精美的样板戏就如一场视听盛宴。

  那个年代很多样板戏剧照,正是由以张雅心为主的几个新华社摄影记者长期、专职随样板戏团拍摄的,他们是除了样板戏的发起者及创作者之外距离样板戏最近的人。

  据张雅心回忆,组织上选中他拍摄样板戏,首先是看中他出身贫农。样板戏的拍摄是一个政治意义远超摄影意义的任务。根正苗红的出身是张雅心被选拔参加样板戏拍摄的先决条件,当然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样板戏的倡导者对拍摄要求非常高,张雅心1960年考入长春电影学院,1963年毕业后就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他技术上相当过硬,工作又很负责。

  那时,样板戏拍摄所用器材都是最好的。那时全国只有三台哈苏相机。除了用哈苏,张雅心还用莱卡,但拍摄时以哈苏为主。一个镜头拍两张:彩色一张,黑白一张。胶卷用的是柯达。别人用彩色胶卷一年才三个,而他因拍摄样板戏可以大书包一背,一包一包的,每次一二百个地拿。他拍了无数个胶卷,以致同行们羡慕说张雅心的胶卷可以用麻袋装了。采访/姚芳


钱江晚报 典藏·影像记忆 a0051 那段 样板戏岁月 2009-10-01 nw.D1000FFN_20091001_3-a0051 2 2009年10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