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粒上的 大千世界
翁礼华
杭州市中山路上有一座清末民初的洋楼,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盐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旧址。新中国成立后,这座与盐有关的大楼,曾经是杭州市财政税务局的办公楼,今天随着中山路的改造成了供人们了解“盐”及其大千世界的“纳税人之家”。
由于清代盐的专卖拥有不少财政收入,这些资金以前都以现银的形式存在国库中,没有成为商品而增值,所以早在清末就有人建议设立盐业银行。1915年3月,姗姗来迟的盐业银行终于在北京正式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和充实股本,盐业银行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终与中资的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并列为享誉全国的“北四行”。
盐为百味之王,每人每天需要3—5克,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如对其产销加以控制就会获得巨大的财源。这一财源看上去是消费税,但由于每个人都要消费,并非如烟酒只是部分人消费,所以本质上是一种人头税。
在中国历史上围绕着盐发生过无数意味深长的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相管仲就发现了盐的财源价值,他以“寓税于价”的专卖政策,通过低价收购高价售卖,获得了巨大的国家财富。西汉时期的著名理财家桑弘羊运用盐的专卖收益,为汉武帝北击匈奴筹集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到了唐代,由于理财家刘晏的精心经营,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大幅提高,大历年间盐税年收入高达600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2。
由于贩卖私盐有着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厚利,不少历史人物都曾经从事过这一有厚利可图的勾当,诸如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黄巢、五代的吴越国王钱镠。
人们所熟知的北宋清官包拯,其之所以能名扬天下,也离不开盐。由于他在担任转运使(相当于今省级财政厅长)期间创建了食盐专卖的钞盐法,若推广至全国能为朝廷增加400万贯的财政收入,从而受到了仁宗皇帝的关注和信任。七年后,他被慧眼识英才的宋仁宗任命为开封府尹,成就了他刚正不阿的一世英名。
清代盐税仍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朝廷按照不同的产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11个盐区。其中行销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的两淮盐区是全国最大的盐区。晚清名臣曾国藩曾以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当时他曾发卖过“盐引票”。清代的盐商凭盐引票贩盐,其作用相当于许可证。由于引票发行以后价格会飞涨,当时社会上很多人趋之若鹜,曾国藩却禁止其亲属购买。结果过了两三年,原来只有两百两银子一张的引票竟然飞涨到两三万两一张,只要出租引票,年收入便可达到两三千两银子,成为富裕之家。这一约束亲属牟利的事件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廉洁从政的精神风貌。
贩盐暴富,盐商奢华生活的“庖厨”造就了扬州的淮扬菜系,烹饪与修脚、理发一起使扬州的“三把刀”(菜刀、修脚刀、剃头刀)名扬天下,并在此后进入更为繁华的大上海,成了扬州人垄断的地方性“绝活”。奢华的“盐商”、“扬气”的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