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5版:全民阅读周刊·围炉夜话

疯狂的翻译

  诗人兼教授蔡天新是个“空中飞人”,常年满世界跑。他向我推荐过一部中世纪旅行方面的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后来真的找到了。让人嘘唏的是,译者马金鹏先生翻译此书的过程长达40年。这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放在以往这种情形却非罕见。翻查“汉译世界名著”,花十几年工夫译一部书的译者比比皆是,不难看出老一代翻译家的敬业与奉献精神。有的书甚至还来不及出齐,译者就离开人世了。比如手头有部商务版《希腊罗马名人传》(上),组织翻译花了十来年,出完上册到现在也有近20年,惜乎此后再无下文。据说是,译者后人与出版社就稿酬问题发生分歧,因而迁延至今。

  不见全书面貌,就像电影缺了大结局,心里老惦记着。《希腊罗马名人传》在西方历史学上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咱们的《史记》。据说,有人问17世纪古典学者西奥多·加札,假如学术典籍也面临一场沉船的灾难,而他只能保留一位作家的著作,那么他将保留谁的呢?回答是:普鲁塔克。所以,获悉吉林出版集团出版了全译本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感觉就要和多年不见的老情人晤面,既激动又忐忑不安——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变了,对方还好吗?

  这个谜底,在某天凌晨4点多揭晓了。可那一瞬间,真是撞墙的心都有了!这部由席代岳先生独力译出的大部头,读前几页就磕磕绊绊,让人大起疑心。下床找出商务版一对照,发现二者就同一内容的译法都大不一样。还有,译者以中国古诗体来翻译诗歌的方式,也让人特别不习惯。例如,诗中居然出现“诤友如管鲍”这样的句子。这不等于强行把古代中国人(管仲和鲍叔牙)运往古希腊了吗?

  但这竟然不是最惨的。当看到译者将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一部名著译成《作品与时光》,我简直沮丧到了极点。这部作品商务版译作《工作与时日》,英文名为《Works and Days》,主要介绍当时农耕生产的知识。Works这个词确实有“作品”的意思,但任何知晓原书内容的人——哪怕未读过原著,也绝对不可能这么翻译。这大概只能表明,译者对这部书并不了解。问题是,译者从事古希腊罗马历史的翻译工作,倘若连相关著作都不甚了了,这真让人不敢往下想了。

  念及于此,不禁为架上另一套大部头《罗马帝国衰亡史》深感担忧。这两套书都出自同一位译者之笔。这套书商务印书馆采用的是缩译本,向来也被认为一件憾事。如今两部史学名著都出了中文全译本,本该是国内出版界的大事,读者的福音。可如今看来,未免乐观太早了。

  如今的译林,真的大不如从前了。据说现在翻译小说稿酬仅千字几十元,让许多译者无法以此为生。但这恐怕不能成为理由。译作(质量)不仅关乎个人声誉,还等于给了原著第二次生命,胡乱翻译岂不等于判原著死刑?遗憾的是,类似现象似乎蔚然成风。前段时间,还不慎买到一位被称作“翻译狂人”的译作。这位译界大牛十年之内翻译了20多部学术著作,阿伦特、雷蒙·阿隆、利科、梅洛·庞蒂、柏格森诸人,无不被他逐一践踏。至于某大学教授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也已成为译林笑谈。

  这样说来,也许不该因若干瑕疵就抹杀席代岳先生的全部工作,何况他自军中退役后以翻译为术业,独力挑下迻译西方古典名著的大梁,诚为感人至深之事。但这不能不让人感慨,翻译确乎缺憾的事业,“译”无止境。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周刊·围炉夜话 c0005 疯狂的翻译 2009-11-15 nw.D1000FFN_20091115_16-c0005 2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