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中的阅读
■《两段美丽人生,刚起飞,就要折翅》后续
无法继续的采访
记者陈文君——
我在医院里看到李杰时,他用一块小毛巾不停地抹着额头的细汗。
李杰说,他原本想带着妻子一起去北京;等过几年再开个公司,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叫“博搏”,就是博士拼搏的意思。
我问他,你怕不怕。
他的眼泪流经发髻渗入白色的枕头。我忍不住侧过脸去。
出稿前夜,我坐在电脑前,写了又删,删了又写。这是一个奋斗在这个城市中的80后的典型……我想写我的失态,写他大大的眼睛顾盼间的焦灼……直到清晨5点,我才写完。我只能用最平淡的句子,复述他目前的境况。
记者俞熙娜——
我害怕这样的采访,逼着我去直面惨痛的人生,令人窒息。
大部分内容最后是以短信的形式进行采访。欢欢叫我“姐姐”。
她说,姐姐,人生中有很多意外,她小时候摔过一跤,一个长钉子差点就戳进了她的太阳穴……她说,姐姐,我不想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你们面前说着说着就哭了。
我想她在试图努力说服自己面对……我说你别忍着,想哭就大声哭出来。
我没有鼓励她说,要坚强要勇敢,觉得这些词汇如此苍白。只告诉她,有空可以看看陆幼青写的东西,也许这样可以帮她变得坚强。
读者孙先生,安徽人,22岁,个体户——
“看到那张照片,那个女孩子(辛欢欢),戴着口罩,满眼都是泪。一下子被震撼了,我拿着报纸,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就想要去帮帮她。”
看到新闻的第二天,他去了省中医院,给辛欢欢带了点钱去。隔日,又发动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往日的同学一起捐款,大多是安徽老乡。昨天下班后,他又去了,送去了当天筹到的1000元。
读者徐女士,杭州人——
“他们太不容易了!说实话,现在大家的日子都慢慢好起来了,我们稍微节约一点,就能帮他们一点,这样心里也安了。”
她刚刚匿名捐助了一位山村教师,曾经匿名捐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读者张女士,永康人——
“我的孩子今年刚刚考上浙大。这位生病的博士,从农村出来一步步拼搏到博士、博士后,这中间的艰辛难以尽述。我们也是工薪家庭,希望能尽一点绵薄之力。”
张女士没法赶到杭州,她让孩子代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下,希望对她的孩子也能有所触动。
读者王同学,钱塘外语学校五年级学生——
“阿姨、叔叔,我在星期六白天才看到这个新闻。大哥哥大姐姐从农村出来,历尽辛苦才读到博士……突然得了这样的病,肯定很难过。我现在还小,只有一点零花钱,就只能捐这点。我跟爸爸妈妈商量了一下,他们也同意的。”
这名小学生说,他星期二到学校之后,要把这个事情和他的同学、班主任说,让多一点的人来帮忙……
读者葛女士,杭州人——
“五年前,我也患过血液系统的疾病,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我很想告诉他们,一定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人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我最初生病,也是天天含着泪,心里说不出来的痛苦,但是后来慢慢调整过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他们现在都那么年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
她要了李杰他们的电话,愿意和他们说说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此鼓励他们。
读者浙江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救她”。
这是他们喊出的口号,他们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活动:献血验骨髓活动,不少人伸出了手臂。希望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辛欢欢想匹配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