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8版:中国新闻·央视财经

文章导航

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第二集

人口大计,国之昌衰

  这是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每一天的开始。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拥挤的车流,习惯了这快速涌动的人群。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生存空间,他们恬淡从容,处乱不惊。

  拥挤,这或许是生为中国人必须要习惯的一种生活。

  36%的国土养育96%国人

  为什么国土面积位列全球三甲的中国,会显得如此拥挤?这个问题的答案,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一个叫胡焕庸的地理学家掀开过一角。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我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国土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

  独特的人口分布,给了我们独特的生存密度。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曾数次试图向西部迁移,从大三线建设,到屯垦戍边,再到上山下乡,但是这条看不见的线依然横亘在中华大地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4亿3千万,而是,12亿2千万。

  虽然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就是这有限的土地,养育了13亿中国人,养育了全世界1/5的人口。

  30年计划生育节约7万亿元抚养费

  1978年的中国,一场新的改革蓄势待发,而此时我国人口已经逼近10亿大关。

  1980年9月25号的那个清晨,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30年计划生育,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富裕,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财富,也让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为从容。

  然而,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21世纪的隐忧

  我们注定与“老龄化”相伴

  当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人口基数,对应的是新增人口瞬间大幅减少的时候,我们发展的前方,是另一个隐忧。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了1.6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说:“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抚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还是10∶1,可是前几年我们测算了一下,就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整个21世纪,我们都已经注定要和“老龄化”三个字相伴。

  各种各样的努力,已经起步。当各具特色的养老试点不断出现在社区,出现在乡村,我们还是需要提醒自己,这些试点目前还只限于相对富裕的地区,要想让我国大地上1.69亿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文化素质的失衡

  同样敲打着我们的神经

  当出生缺陷问题在我国拉响一级警报,癌症也开始成为成年人最大的杀手。失衡的性别比很可能将是我们的另一个巨大的隐患。与此同时,眼下在农村,还有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念过高中,全中国的文盲仍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的失衡同样敲打着我们的神经。

  当中国制造努力摆脱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试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却蓦然发现,自己企业里最基本的员工素质,离想象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纵观近代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对国民素质的重视和培养。

  中国人自古相信:“民之众寡为国之贫富”、“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然而当历史翻页,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贫富与强弱,已经不能再和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

  ■下期预告:《国情备忘录》第三集“农字当头”


钱江晚报 中国新闻·央视财经 b0008 人口大计,国之昌衰 本报记者-何黎-国际新闻部-钱江晚报 2009-12-23 nw.D1000FFN_20091223_2-b0008 2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