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5版:中国新闻

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署名文章称金融危机考量国家能力

中国迎来几百年未有之机遇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9年7月,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中国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金融危机考量着国家能力,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交出的完美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在外人眼里

  中国经济复苏堪称神奇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随后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应对风险

  体现“国家能力”的强弱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中国经济昂首回升。

  “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强大的“国家能力”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几百年来

  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

  2010年,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钱江晚报 中国新闻 b0005 中国迎来几百年未有之机遇 本部记者-新华社记者-评论国内新闻部-钱江晚报 2010-01-06 nw.D1000FFN_20100106_2-b0005 2 2010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