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浙江新闻·巡城

十多年前,一位好心人资助他重归校园 十多年后,本报的助学报道让他深受触动

打工仔新年第一愿:助学

26岁的梁凤刚给本报写信,委托我们替他寻找一名需资助的贫困生

  本报通讯员 田建忠 本报驻嘉兴记者 竺军伟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读小学是个问题,是一位好心的叔叔资助了我读完小学。现在我已经成年,在一家公司打工,想麻烦你们帮我找一位像我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她(他),帮助其完成学业……”

  这封信夹在一张新年贺卡里,寄到了本报。写信的人名叫梁凤刚,是嘉兴市桐乡一位残疾的外来务工者。去年8月5日,本报A5版《宏志生的一封信让我们眼含热泪》的报道深深触动了梁凤刚,因为十多年前他曾得到好心人资助才免于失学。

  马上要回家过年了,梁凤刚鼓起勇气写了这封饱含深情的信,希望我们能帮他完成“虎年的第一个心愿”。

  贫苦童年,好心人资助他重归校园

  26岁的梁凤刚,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石井镇,是桐乡一家皮革企业的跟单员。和所有外出打工的游子一样,这些天,他正准备回家过年。

  昨天上午,梁凤刚在处理公司春节前的最后一批单子。见到记者,他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娓娓讲起往事。

  梁凤刚的童年在贫寒交迫中度过。家中5口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靠父亲一个人在东北打工挣钱。一年下来,往往连年货都办不起。读到小学三年级时,爷爷生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到揭不开锅。

  父亲再也承受不起两个儿子的学费,让兄弟俩商量,其中一个人必须辍学。作为哥哥,梁凤刚觉得应该照顾弟弟,可是实在太爱学习的他,不知道为此哭了多少次。

  幸好,学校为他申请了希望工程的结对助学资金:一位名叫刘凤龙的好心叔叔和他结对,每年替他交了200多元的学费。梁凤刚升入初中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刘凤龙对他的资助也结束了。

  一提到刘凤龙,梁凤刚就非常激动,甚至还留下了眼泪。他说,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至今都未能跟刘叔叔见上一面,但是刘凤龙这个名字,他会铭记一辈子,并一直以刘叔叔为榜样。而且,从接受刘叔叔资助的那天起,他就立下志愿:等自己有了能力,也要帮助别人。

  身残志坚,5年做到业务骨干

  马金华是这家企业负责人事管理的工会干事,一提起梁凤刚,他就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身残志坚”。

  谈起工作历程,梁凤刚心里不免有些伤感。他告诉记者,在他七八岁的时候,自己的右腿就出现了异样。当时,父亲经常骂他“怎么走路也走不稳”,但早熟而内向的梁凤刚,从没喊过痛。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医生口中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因为右腿股骨头坏死并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他落下了终身残疾。

  梁凤刚并没有气馁。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004年4月,梁凤刚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嘉兴桐乡崇福镇开始自己的打拼历程。因为勤奋肯干,短短一个月,就从“修边工”成为“刷浆工”;又过了两年,他钻研电脑、学习技术,成了厂里的“配料工”;2007年4月份开始,厂里正式提升他为跟单员。

  “他只有初中学历,现在却担任了只有大专学历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确实不简单。”对于梁凤刚这5年的努力,一手培养他的马金华这样评价说。

  感恩社会,他想到了资助他人

  5年的努力,梁凤刚不仅事业上小有成就,月收入也从刚进厂时的几百元,涨到了2000元左右。

  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梁凤刚帮助他人的心愿,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去年8月5日,梁凤刚读到了本报一篇题为《宏志生的一封信让我们眼含热泪》的报道。当看到报道中,得到“中天·钱报”助学活动帮助的汪冲同学说,最大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将来为村里修条路时,梁凤刚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想当初资助我的叔叔是想让我考上大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辜负了他对我的期望。虽然我是残疾人,但是我还是有能力去资助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去完成学业,也算回报社会,报答好心的叔叔的恩情。”梁凤刚在信中写道。

  梁凤刚决定每个月拿出薪水的一部分,帮助贫困生。

  就要回家过年了,他终于鼓起勇气给本报写了封信,希望本报帮助他寻找一名贫困生。梁凤刚腼腆地说:“我想帮助的贫困生最好是山区的、家境困难的孩子。我希望能够资助他(她)的生活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顿了顿,梁凤刚接着说,“这是我虎年的第一个心愿。”


钱江晚报 浙江新闻·巡城 b0002 打工仔新年第一愿:助学 2010-02-03 nw.D1000FFN_20100203_2-b0002 2 2010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