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5版:科教新闻

科学咖啡馆请来中英科学家讲低碳与农业

过量施氮肥 地球很受伤

  大家都听过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甚至牛羊放屁,会排出温室气体,您可知道,农民伯伯的一亩三分地里,各种庄稼也是排放温室气体的大户?

  前天晚上,西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由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浙江省科协共同主办的科学咖啡馆在这里进行。来自英国洛桑实验站原农业与环境部主任David Powlson教授,以及原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骆世明教授,开讲低碳和农业的关系。

  农林业,温室气体也“超排”

  David教授先摆出一个事实: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而气候变暖,正是由于温室气体活跃。

  2008年,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当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几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是地球六十五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再看一个调查。有科学家专门计算过人类各种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的量,他们得出的结果是,工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户,约占总排量的25%左右;“二把手”是农业,占17%;林业约占13%。

  施氮肥过量,氮气乱蹿

  绿色的农田,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佬,让人瞠目。农业如何制造过量的温室气体?科学家认为,这跟农田的“食物”——氮肥,有着密切的关联。

  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的构成成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必需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avid教授指出,养活地球几十亿人口,施氮肥是必要的。

  但问题在于,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在氮肥的使用量上,远远超过了标准。过了这个标准,大量施氮肥,不仅对作物产量没有帮助,反而会导致氮气“天上地下”“乱蹿”——造成空气中温室气体猛增,并污染土壤、水流。生产氮肥本身,就很耗燃料。实验证明,每生产1吨氮,就会有6吨二氧化碳作为“附带品”散发出来。

  科学家用试验证明,过量的氮肥,无助于产量的提升。比如在中国的陕西,科学家做了玉米地的施肥试验。A、B两块田地,A地使用正常量的氮肥,B地减少50%的氮肥。结果是,B地产量反超A地8%。

  妙招:让生物救生物

  那么,如何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含氮的化肥、农药?骆世明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妙招:让生物救生物。

  去年,浙江青田的稻田养鱼,入选联合国“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在水稻田里养鱼,就是生物群体间“互助”的例子之一。鱼儿在插满水稻的特殊水系里游泳,势必会东磕西碰。鱼儿一头撞到水稻杆,水稻上的虫就被抖落下来,鱼儿刚好觅食解决了温饱。于是,最干扰水稻生长的虫害,就通通成为鱼儿的肚中美餐。

  再看河北一个棉农的故事。2004年,河北枣强县马屯镇紫龙村里,几乎所有的棉农都很伤神:棉田里大部分的棉株,都害了枯黄萎病,严重的已经成片死亡。

  村里一个叫安金磊的农民,他的棉田始终绿油油,产量不减反增。最牛的是,他的棉田从来不打杀虫剂。有人到他的棉田取经,发现他的棉田和别人的不太一样。

  安金磊的棉田,色彩斑斓,因为棉田中间种着数量不多的一窄条小米地,两边还分别有一块芝麻地和一块玉米地。

  这里有奥秘:棉花最怕蚜虫和飞蛾。而蚜虫最讨厌芝麻味,飞蛾则最喜欢玉米的气息,这么一来,借了两大“兄弟”植物的光,“一者引诱,一者驱避”就给解决了。

  更好玩的是,剩下的小虫们怎么办?秘密在中心那一条窄窄的小米地上。麻雀最喜欢啄小米,香喷喷的小米最能招小鸟。但这么点小米,肯定满足不了鸟儿们的肚子。于是,吃不饱的小鸟就在整片棉花地里,想尽办法找虫吃,虫儿哪里还有得活?

  这些办法足以证明,因为一场绿色革命,而一脚迈进“现代化”的农业,到了该往回跨跨步的时候了——更“土”更科学的办法,会让农业更健康,人类也就越安全。


钱江晚报 科教新闻 d0005 过量施氮肥 地球很受伤 本报记者-梁建伟-科教新闻部-钱江晚报 2010-03-19 nw.D1000FFN_20100319_2-d0005 2 2010年03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