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本地新闻·巡城

父子种田郎 同登劳模榜

他们种出的粮食总计够百万温州人吃上半年

  在永嘉,有这么一对父子,都是种田的一把好手,也因为种田,他们先后登上全国劳模榜。

  “农民的儿子,种田也有出息的。”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从北京参加完表彰会回来的永嘉种粮大户金显耀开心地说。10年前,他父亲金宗伦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代种田郎,同登劳模榜,永嘉瓯北堡一村的这对父子全国劳模成为一段佳话。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劳模协会得到证实,父子同为全国劳模的在我省很少见。

  父亲金宗伦:

  27年的种粮专业户

  “现在儿子已经接替我种田了,他比我干得好。”今年72岁的老人金宗伦种了27年粮食,他粗粗估计,自己总计种粮超万亩,总共种出约750万公斤粮食。足够100万温州人吃上1个月;而金显耀18年种出了3000万公斤粮食,足够100万温州人吃上4个月。

  在永嘉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金宗伦。“他在我们当地,被称为科学种田的智多星。”永嘉县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这位一辈子和农田打交道的老汉和多数老农一样,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皮肤黝黑,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双手长满老茧。

  金老告诉记者,金家世代农民,从他记事开始,大概七八岁左右,就跟在父母后面,到田头干活了。“那时候讲究的是劳动力,受家里人影响,我成了种田的好手,也成了父母的骄傲。”

  1961年,金宗伦从永嘉农校毕业了,他回到瓯北堡一村,担任起农科员、农民辅导员、村委会主任等职。1989年,老金辞去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从本村农户中转包了28亩耕地,办起瓯北镇宗伦农场,走上种田专业户的道路。

  “种田很苦,一辈子没有赚到多少钱,我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别人亩产550公斤,我能种到650公斤。”金老说。

  据了解,金老先后承担省、市、县农技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课题试验超过百项。“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成就,就是为国家征购粮食贡献了约250万公斤。”在他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叠发黄的粮食征购凭证。

  儿子金显耀:借了几百万,投资去种粮

  今年43岁的金显耀和他的父亲金老相比,多了点生意人的精明能干。“我当了18年农场主,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儿子不种田,出路在哪里?”  

  1993年,金显耀放弃做了十年的阀门生意,承包了七都镇137亩连片农田和30多亩零星田地,进行水稻种植。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8月21日,突如其来的17号台风正面袭击温州,金显耀的160多亩水稻,全部浸死了。金显耀欲哭无泪,但他又振作精神,从头再来。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种田技术,金显耀的种田技术水平不断上台阶。

  2008年,江西鄱阳湖边的万年县陈营镇因移民,闲置出了7000多亩农田,金显耀发挥骨子里温州人敢闯敢干的精神,以每年每亩100多元的租金,与当地政府签下了这一大片田地。2009年,他投入500多万元种田。“大部分钱是借来的,大家都相信我种田能有出息。”

  在江西,金显耀置办了许多大型机械,从耕田插秧、除草、除虫到收割烘干,一条龙全部机械化生产。为此,他还雇了8个技术过硬的人才担任生产队长,分队管理。现在每天都有100多人操作着各种机械,奔忙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

  金显耀说,这两天,早稻已插完了,忙碌了几个月,“五一节”特意回来和家人团聚。他告诉记者,在农业技术方面,父亲对他的帮助很大,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如何科学种田,他都得跟着父亲学习才行。现在他对儿子也有了期望:“我种田技术比我父亲更机械化,因此我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帮我把田种得更好。”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父子都能成为劳模时,金显耀说:“我只知道使劲、较真,实实在在做事。”金宗伦则说:“可能是田种得多,种得比别人稍微好一点吧。”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巡城 a0016 父子种田郎 同登劳模榜 2010-05-01 nw.D1000FFN_20100501_2-a0016 2 2010年05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