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小记,自己动手做一把麦秆扇
本报携手运河工业三馆,请你体验制扇乐趣
本报讯 “千根麦秆一把抓,一线穿心情思挂;日日夜夜穿不断,姑娘手艺名天下;串扎贴团样样有,送到寰球万户家;若问此扇哪里出?浦江东乡姐妹家。”简单一曲民谣,唱出了浦江麦秆扇的精美和独到之处。
想知道一捆捆麦秆是如何变成精美的扇子吗?想亲自感受制作纯手工麦秆扇的乐趣吗?钱报小记者团的成员这回又能施展手脚啦!
5月15日下午两点,运河工业三馆(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为钱报小记者团专辟一个麦秆扇制作体验专场,20名小记者将亲手完成一件自己的麦秆扇,真正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已发展成为几百种扇子的家族。而麦秆扇作为浦江一门亮丽的民间艺术,历史也由来已久。50多年前或者更早些,在浦江,无论大姑娘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美丽的麦秆扇。他们代代相传,每年都要编制不少扇子送给远亲近邻,作为纳凉、障日、驱蚊的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麦秆扇成为姑娘出嫁的一种嫁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用麦秆扇的人也逐渐减少。麦秆扇如同水车、蓑衣、草鞋一样,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运河工业三馆此次推出纯手工麦秆扇制作专场,同时借助此次活动唤起公众对于老文化、老传统、老工艺的新认识。届时,来自浦江的麦秆扇大师蒋云花将现场亲手教授麦秆扇制作。本周日上午也有面向普通观众的体验活动。
有兴趣的小记者请上钱报小记者团QQ:101651358报名,先报先入选,这次限定20个名额,希望以前参加过活动的小记者能把名额让给其他人。届时的活动现场,每位小记者须由一名家长陪同。 本报记者 屠悦 通讯员 陈倩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