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吃不记打
别看日本人在甲午海战中灭了大清国的北洋水师,其实,他们的海军建设也不过三十年而已,起步甚至还不及大清国早。
但和取得一丁点进步就沾沾自喜的大清国相比,日本人远比我们记打。一个灭亡大清国的政策,竟然可以执行上百年,历经几个皇帝而不改。
1853年,也就是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大清国,刚刚被列强的炮舰打得晕头转向,不得不与列强签订条约息事宁人的那几年,一群闻风而至的美国人,借着几艘黑色的船舶,逼着日本同样打开了国门与洋人做生意。
其实,当时列强还看不上日本这弹丸之地,而美国人也是在寻找通往大清国的航线时,顺便到日本打了几炮,之后似乎就没有人来理会这个国家了。
10年后的1862年,也就是大清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有一个日本青年名高杉晋作的,作为幕府使节的随员出访大清国。
此人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认为所乘的船名俗不可耐。但一到上海,他亲眼目睹了大清国臣民如何被西洋人奴役。
这个文艺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感一下子被唤醒了,他急于了解大清国与列强交往的情况,“虽千金要求之矣”。但逛遍了书店,都没有找到。他问一位中国士人:“英夷鸦片以来战争之事,书为史册者有否?”中国士人的答复是“无”。
确实如此,不仅士人,就是被打得到处乱跑的皇帝,也搞不清楚英国究竟在何处,更谈不上研究这么近的战事了。
基于对天朝上国的景仰,他问:“贵邦尧舜以来堂堂正气之国,而至近世,区区西洋夷蛮夷之所猖獗则何乎?”
结果,中国士人顾麟告诉他,这个国运是“国运陵替”,类似于晋之五胡,唐之回纥,宋之辽金夏,“千古同慨”。
被打成这样了,中国士人还在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将列强的殖民视作五胡乱华!
而这位日本青年则找到了原因:君臣之不得其道故也。“君臣得其道,何有国运陵替。”
多好的道理啊。但高杉并非为大清国而来,他为日本国而来。他将此次访华的见闻写成《游清五录》一书,告诉日本人,要么雄起、要么像支那人那样被奴役。
日本人可能自古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仿造器物,也能描得惟妙惟肖。仿照制度,也是出如一辙。他们学汉唐,比汉唐还汉唐。他们学西洋,比西洋还西洋。
当然,接受教训也是:日本人每吃一打,必记一教训。
看看我们吧,从五胡乱华开始,吃了多少苦,除了修修长城,也就内战内行了。难听一点说,真是只记吃不记打,这些打都白挨了。
有位朋友说,国家如此深重的苦难,要是都记住,这日子还怎么过呀。
话貌似不错,其实大谬。一个不记得苦难的民族,就不是一个能够记取教训的民族。我们往往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这话是成立的,那么意味着我们吃的苦,以前也吃过。吃不过我们记吃不记打,又来轮回一遍。
高杉归国一百多年后,一个叫俞天任的中国人,跑到日本做机械技术方面的工作,偶尔发现了日本海军的发家史,遂有《浩瀚大洋是赌场》一书问世,讲述一个弱国如何自强而又避免走上国家主义道路,颇具警醒意味。不过,当今盛世下的爱国青年,未必有当年日本国民对民族前途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