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06版:杭州新闻·本塘口水

头颈实细,只讲食饥

  一天到朋友家去玩,听到朋友的儿子在问老爸,成语嗟来之食,是啥意思?朋友转而要我回答,我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喂,来吃吧!”

  这故事取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大旱灾,老天连着几个月滴雨未下,田地干裂,庄稼枯萎,饿殍遍野。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家里囤积了好多粮食。他熬了些稀粥,施舍路过的饥民。一天,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饿得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便盛了一碗粥,对着他大声吆喝:“嗟,来食!”没想到,那个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般地步的。”最终,这个高傲的人饿死了。从此,人们便用“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来形容人有气节有自尊……

  讲了半天,孩子还是有点不明白:“为啥这个人听到‘喂,来吃吧’就不肯吃呀?”我说,主要是因为“嗟,来食!”这话语里带有对人不恭敬,倨高临下的语境。

  也难怪那孩子不明白,将“嗟,来食”,翻译成“‘喂,来吃吧’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东西。其实,这句话用杭州话来说,“喂,好来食饥的!”那就到位了,因为这个“食饥”,就包含了施舍者居高临下,对人不恭的语境。

  其实,那怕是闹饥荒的年代,杭州话也并不是把所有的“吃”都说成“食饥”的。比方说你请客吃饭,客人到齐了,你会说:“大家请随便吃点吧!”假若你说:“大家好食饥的。”估计很多人会为之喷饭。

  说到食饥的语景,最确切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光景。那个辰光,家家户户最关心的就是吃饱肚皮。人们相互的问候是“饭吃过了吗?”当家人看着自家屋里头五六个孩子个个都长得头颈(脖子)细细的,吃起饭来埋着头“吭哧吭哧”猛扒,一副饿煞鬼投胎的样子。便会摇头叹息:“格些个伢儿呀,真当叫头颈实细,只讲食饥!”

  现在光景好了,食饥两个字几乎很少听到了,偶尔有老人家在巷子里碰面的时候,相互问候:“饭吃过了吗?”“呵呵,刚刚食饥饱。”这时候你会听出来,这话语里的“食饥”早已没有了曾经的不堪,且多了几分戏谑和调侃。       朱成方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本塘口水 h0006 头颈实细,只讲食饥 2010-05-19 nw.D1000FFN_20100519_15-h0006 2 2010年05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