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本地新闻·巡城

57岁的温州泥水匠有个愿望

盖一座微缩版的古温州城

  本报通讯员 章卉卉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温州在一天天变化,可惜一些古建筑也慢慢拆了,比如我家附近的望江亭,南宋建的,小时候我经常在那边玩,有很深厚的感情,可惜1991年的时候拆了。”

  干了四十多年泥水匠的老温州陈阿兴,为了留住温州的历史,在家盖了微缩版的陈府殿、望江亭等。他的愿望是给他20年时间,重现一座微缩版的古温州城。

  十年重现温州有名古建筑

  家住温州市区徐衙巷的陈阿兴,干了四十多年的装潢、泥水活。从2000年初开始,他动手青砖雕刻温州的古建筑。十年间,陈阿兴把数座有名号的温州古建筑重现在自家露台里。

  “最大的那座就是最近在搬家的杨宅,它的正前面是南宋王十朋休憩过的望江亭。西边的是北宋陈府殿。南边角落才建了四面墙的是清朝天主堂,弄了五年了,就被一个屋顶耽搁着……”提起他的微缩砖雕古建筑,57岁泥水匠陈阿兴言谈间充满了自豪感:“再给我二十来年功夫,或许就能重现一座古温州城了!”

  在陈家的露台,一眼望去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宅寺院,让人心生静穆。从正中间的“杨宅”、“望江亭”,再到墙角的“陈府殿”、“江心屿大殿”,还有正在修建的“天主堂”,每一座都精细逼真:虽是1∶20比例的微缩模型,门窗、斗拱、花脊、飞檐和盖瓦等一应俱全,每扇门窗都可以开闭,连细微处的颜色都不差分毫,如杨宅窗台的红色砖、白色窗柱等。经过积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微缩古建筑墙壁上已布满点点青苔,更显古朴静谧。

  细细介绍完毕,陈阿兴笑说,现在市民想看最原始的望江亭、陈府殿,只能到他家了。

  “亭子”上的瓦片雕了一个月

  陈阿兴说,自己不喜欢打牌、打麻将什么的,十多岁开始就靠泥水活养家,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捣鼓这些温州古建筑。

  “建一座微缩古建筑,从收集资料、图片到完工,资料齐全的话,大的如杨宅,要一年时间,小的如望江亭,也要三四个月。”陈阿兴早先有点自负,一个月就做完了望江亭。

  “得到的评价都说太粗糙,比如瓦片稀少,比例不对。我不甘心,就再动手收集资料、琢磨图片重建。”这次,陈阿兴仅亭子瓦片上的花纹就雕刻了一个月。这座望江亭在2005年被借去,在江心屿金秋文化节上展览。

  如今,最让陈阿兴头疼的,是建筑资料的匮乏。建了5年的天主堂就因找不到关于屋顶的资料而耽搁至今。“这个古建筑不能乱建,毕竟它有自己的历史,所以要恢复原样的建筑,还要靠历史资料。”

  未来十年再雕精品

  “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望江亭就是我们男孩子‘打仗’的地方。”陈阿兴对这些古建筑很有感情。

  “1991年拆除望江亭时,我特别心痛,这些毕竟是古建筑,也是我们温州的记忆。我跟泥水行当打了半辈子交道,平时也爱好鼓捣建筑,就赶个潮流做起微缩古建筑。”望江亭出炉后,陈阿兴已欲罢不能,接下来的十年计划是温州鼓楼、泰顺廊桥等精雕类。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巡城 a0009 盖一座微缩版的古温州城 2010-05-25 nw.D1000FFN_20100525_2-a0009 2 2010年05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