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本地新闻·视点

列车脱轨后,20多条农村汉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人

救援先锋是帮“留守爷们”

  本报抚州专电 昨天上午9点30分,江西抚州市东乡县“5·23”沪昆铁路出轨事故地,一列由泉州开往武昌的K398次火车缓缓开过事发点。48岁的江西农家汉何银德站在自家院落里,看着恢复通行12个小时的沪昆铁路,露出了疲惫的微笑。

  5月23日凌晨2点10分,K859次列车发生出轨事故。20分钟后,何银德和留守在村里的二十多个“纯爷们”,就已抢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之前,单衣赤足跑到现场,开始最早的救援。当地铁路部门的一位欧阳姓的工作人员不无感慨:“没有农民兄弟及时出手相助,我们的救助不会如此顺畅。”

  何银德:

  飞奔现场救起第一人 

  离脱轨地点最近的村叫湖岭村,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东乡县孝岗镇,离事发地不超过一百米。

  村民何银德在铁路上做临时巡线员,帮忙检修线路。有事情时,一般要忙到晚上12点。K859次列车出轨时,何银德刚睡下不到1个小时。

  事故发生不到5分钟,铁路值班民警就给老何打来了求助电话:村附近的铁路发生列车出轨事故,有车厢倾覆和人员伤亡。能否来参与抢救并通知村里所有的男性劳动力参与施救?

  老何抓起手机翻身下床,赤足奔向事发点,边跑边给村里的人打电话。

  凌晨2点10分事故发生,凌晨2点20老何就赶到事发现场,是仅次于铁路值班民警到达现场的施救人员。

  现场哭声、求救声不绝于耳,一名妇女在铁路边的池塘里发出求救声。

  老何趟水一把拽起女子。女子得救,哭着感谢老何:“我爬出车厢却跌进河里,幸亏你来了,否则我真不知道咋办。”

  

  二十多村民,

  沙袋垒成“生命通道” 

  十分钟后,村组长王荣辉带着20多名男性村民赶到了现场。有的村民接应着不断爬出的逃生者,有的村民则在田间沟渠寻找着失足落水者……

  “救援大部队马上就赶到。公路到铁路边有一条小溪,需要及时填平,以便救援人员救人。请你们准备沙袋,在救援人员赶到前填平它。”值班民警发出指令。

  王荣辉带领村民立刻从当地民兵连搬来沙袋。不到十分钟,小溪里有了一条沙袋垒成的“生命通道”。

  大批专业救援人员随后赶到事发现场,而这些没有受过专业援救训练的村民“退居二线”:他们劝散阻挡道路的行人、引导没受伤的旅客及时转移、维护现场的援救秩序……

  直到当日早上8点,救援人员全部就位,这拨古道热肠的“纯爷们”才被劝回了家。一夜没合眼的何银德回到家,直接栽倒在床上,浑然不觉老婆不停唠叨,自顾自鼾声不断……

  “留守爷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村里能拉得出的男劳动力也就这二十多号,其他人都出去打工了。湖岭村其实是一个空巢村。”村组长王荣辉说。

  村里没有工业,年轻人又不愿意种地,都到城里打工了。留下的都是像何银德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子,“出去打工,没力气、没技术也不会有人要,只能在家里过过苦日子”。

  农闲时,这些留守男人都选择干一些杂活,比如在马路边卖农产品,比如在周边村里打零工。何银德在铁路上做巡线员,每天要到铁路走几遍,这样能有20多元一天的收入。

  38岁的王荣辉坦然地说:“包括我在内的60后、70后男人都是村里最穷的人,但是我们有感情、知恩图报,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鹰潭市人民医院一名参与救援的医生感慨道:“尽管他们收入微薄,但是他们很淳朴,很可爱,让我们很感动。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本报特派记者 盛伟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视点 a0013 救援先锋是帮“留守爷们” 2010-05-25 nw.D1000FFN_20100525_11-a0013 2 2010年05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