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科普课上得有趣
模拟星球,小记者们转晕了
本报见习记者 陈宽
本报见习记者 陈宽
讲课者正襟危坐,听者拽笔速记,最后再来几个问答,一场一般的讲座就这么结束了。前日,杭州图书馆和北京磨铁图书为本报小记者举办的一场科普讲座,却活泼有趣得很。讲课老师把小记者一个个从座位上拽起来,让他们扮演地轴、扮演月亮、扮演南极和北极,演示解决《科学好好玩》系列图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地球公转一圈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多出来的时间怎么计算的?”“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是如何产生的?”……
在讲座中担任主讲的是杭州育才中学地理老师王庆元和风帆中学化学老师张苏喜。两位中学老师给小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显然游刃有余,讲完定义完整的月食原理,王老师让小记者钟天逸现场用人体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点一线造成月食的模型,钟天逸挑了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地球,并让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三个小朋友刚好转成一条直线时,钟天逸一声令下,“停!这个就是老师说的,地球刚好在月亮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所以形成了月食。”小记者的瞬间领悟力让中学老师也很吃惊,“非常不错,现在的小朋友都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多看科普书也能当科学小老师了。”
王老师在给小记者们讲解地震的成因时让他们站成一排,他当震源推倒最前面的小记者,模仿地震时地震波的传输,“每次地震都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离震源越远,影响就越小,就好像小朋友站好的队伍,离得越远地震波就越不容易到达。”
有小记者提问:“为何有地震带的说法,不在地震带上的城市就不会发生地震吗?”王老师回答:“地震带只是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经常发生地震的区域被我们称作地震带,但是并不代表其他不在地震带上的城市永远不会发生地震。”
最后的互动环节有个小记者给老师提了个难题:“不用嘴去尝,怎么能分辨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化学老师张老师首先否定了这个小记者对“清水”的说法:“清水的说法在科学上并不严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就一定是清水吗?未必,硫酸也是无色无味的。所以我们在说清水的时候,实际应该指的是蒸馏水,而盐水就是生理盐水,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通过两者的导电性和密度差异来辨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两杯水中都放上胡萝卜,胡萝卜变扁的就是生理盐水,变胖的就是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