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科教·教育

悬崖绝壁上的小学耸立20多年

前天,志愿者接小学生下山念书

  7月3日清晨,像刚看完世界杯意犹未尽的球迷们一样,四川大渡河峡谷老苍沟的一个彝族山寨里,32名小学生也是既兴奋又忧郁,既向往又迷惘。

  他们不是为遥远的球赛,而是为一场兴师动众的迁移作准备,几个小时后,他们将告别自己那嵌在悬崖绝壁上、被称为“天边小学”的古路村小学,徒步近5个小时,到山下的永利乡小学就读。 

  “天边小学”是个很浪漫的名字,但它承载的现状恰恰相反:要硬件,学校里只有五间水泥房、一间小厕所;说软件,也就一名中专学历老师常驻,两名志愿者老师每年轮岗。

  古路村的孩子其实该到山下的永利乡小学就读;但走路下山得近5小时,而住校的费用又是村民难以担负的。 

  2008年,本报曾经对这所“天边小学”进行过报道(详见本报2008年11月11日C14版)。

  在媒体竞相报道了天边小学的情况后,全国各地开始给予关注。

  公益组织“I DO儿童基金会”推出的天边助学计划”,计划为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提供每生260元/月的生活费,把他们接到了山下的永利乡小学读书。

  这22个孩子融入到永利乡小学400多个孩子里头,竟然格外出挑,“‘天边小学’的孩子被志愿者老师调教得特别听话,对人有种淳朴的友好。”“I DO儿童基金会”项目主管张曦予说。

  在第二批32个孩子下山以后,目前的“天边小学”已再没有孩子。

  但让人担忧的是,孩子们往后的路途还不十分明晰。儿童基金会的助学补助,只能到他们小学毕业为止。张曦予说,中学期间,横在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面前的,还是一年几千元的生活费,“快三十年了,古路村只出过一个大学生,其余的孩子能念完初中的,就很不错了。”

  如果您为这样一群“云里来的”孩子动容,如果您也愿意为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而作出些绵薄贡献,欢迎您与本报96068取得联系。本报记者 章咪佳


钱江晚报 科教·教育 a0010 前天,志愿者接小学生下山念书 2010-07-05 nw.D1000FFN_20100705_9-a0010 2 2010年07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