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10版:特别报道

他,目击了《独唱团》的成型

  “韩寒,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力,是多侧面、多元的,除了犀利的博客韩寒,也可以是优美的、幽默的文艺韩寒。《独唱团》让韩寒用文艺的方式介入生活,他让我们看到,文艺也可以是阳光的、硬朗的。”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红旗出版社重组筹备组成员,钱江晚报副总编鲁强之前审读过《独唱团》里的稿件。

  在鲁强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厚厚三个牛皮大信封装着的《独唱团》初稿,“今年3、4、5三个月,我们一直在和这些稿子打交道。可以说,我们目睹了它的成型。”

  在《江南》杂志主编袁敏的帮助下,浙报集团红旗出版社重组筹备组的采编人员深度参与了《独唱团》的编审工作。但由于重组中受出版社出书范围所限,他们最后遗憾地和《独唱团》擦肩而过。

  在前期的合作中,鲁强深深感到韩寒这支年轻团队的创造力。“他们这个团队,青春,有效率,对社会、对常识有使命感,对先锋精神有热爱。”鲁强露出赞赏的神色,他举了个例子,《独唱团》团队会为一个想法熬夜讨论,他们热情涌动,为追求明快、干净的杂志质感,一个星期就能拿出全新的版式编排,等于将杂志重做一遍。“与追求先锋个性相映的是,他们善于沟通,真诚,他们对经历波折的编辑工作,乃至《独唱团》具体文字,其实有清晰的判断。他们够努力够不易了,需要鼓励。”

  几番深度交流下来,鲁强觉得生活中的韩寒和博客中的韩寒一样醒目, “这一次,他实际上做的是一本青年文艺书。他有那种强劲、粗粝的创造力,这使得他和同龄人办的那些刊物从质感上有比较大的区别,他关注的东西绕不开现实。”

  虽然有的读者拿到《独唱团》后会失望,失望于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博客韩寒”,但鲁强却认为韩寒的定位非常准,“懂文艺的韩寒明白,生活有很多侧面,一本文艺杂志有时未必能承担那么多社会意义,多一个侧面,多一个功能。”

  鲁强说,飞快运转的这个社会有许多焦虑和无奈,年轻人生活中需要一些俏皮的、幽默的目击者,而韩寒,正好从文艺上找到了一个出口,“就这样去看《独唱团》吧,这是它能提供的。”

  因为审读过一稿又一稿的稿件,鲁强体会到《独唱团》的不容易。“几易其稿,编辑团队体现了坚持和毅力,最初较多稿件集中于边缘生活,但后面变得越来越丰富。”鲁强说韩寒是个很聪明很可爱的人,他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对文字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标准,“他也善于通过文艺,追求一种平衡。”

  不管怎么说,鲁强认为韩寒通过《独唱团》这样文艺类的途径来和年轻读者互动,传递这一代的审美,是有价值的,“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再跟韩寒合作,因为他体现了年轻人的阅读美学。”  

  本报记者 王湛


钱江晚报 特别报道 h0010 他,目击了《独唱团》的成型 2010-07-09 nw.D1000FFN_20100709_6-h0010 2 2010年07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