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1版:人文

每月800元的出租房里摆着14000元的钢琴,民工子女杀进浙江少儿钢琴比赛,父亲说——

“希望艺术改变 孩子的命运”

  本报义乌专电 前晚6点,在义乌市区一家酒店里,第六届浙江省少儿钢琴比赛正准备举行热闹的颁奖典礼,李大江却急着收拾行囊,带刚参加完比赛的女儿去赶大巴。“今晚得赶回嘉兴,酒店咱住不起啊!”这位农民工父亲对记者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李大江12岁的女儿李欣然杀入钢琴大赛决赛。这场比赛分量不轻,同时是上海音乐学院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的浙江选拔赛,现场贵宾席上坐着上音钢琴教研室主任唐哲、上音社会教育学院院长赵曾茂等重量级人物。在这个都市琴童通向钢琴艺术殿堂的圆梦平台上,农民工的孩子极其少见。李大江付出的代价是,“我用嘉兴的一套房子,换来了女儿学钢琴的机会。”

  李大江的老家在四川安岳县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父辈常年务农,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000元。1988年,他初中毕业后到深圳打工。辗转20多年,如今两夫妇都在嘉兴经济开发区一服装厂上班,李大江是缝纫车工,妻子则是整烫工。他透露,两夫妻一年收入也就不到4万元。可是,80元一节课的一对一钢琴家教,女儿一节不拉。现在李大江打算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学费将达到140元一节。

  “三年前女儿开始学琴时,我们咬牙买下了一台14000元的珠江钢琴。”现在,李大江和另外两户农民工家庭合租在嘉兴城南路一套三室户,月租800元。自家房间被钢琴、两张床和书桌塞得满满当当,吃饭,看书,都要到阳台上。

  “住在城里,是想让女儿融入城市。除了学琴,我还经常带女儿去博物馆、新华书店、图书馆,还去了上海世博会……”初中就接触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的李大江,很喜欢交响乐。当初去嘉兴的剧院买音乐会门票,售票员都不相信他是农民工。“现在售票的师傅和我成了朋友,如果有包场的音乐会,他会想办法把我和女儿带进去。”他掐指一算:花在女儿艺术教育上的钱,占了家庭开销的四分之一。

  这笔钱,本来可以让他在嘉兴买到房子。“我是1997年到嘉兴的,前些年房价还没涨起来时,我不少同时来嘉兴的打工朋友都买了房子。”而他如今还在与别人拼租房子。

  “我们这些打工者整天忙碌,顾不上子女的素质培养,孩子初中毕业就跟父母一样打工,经历一样的人生。我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改变命运,就要提高素质。”在李大江看来,“知识改变命运”绝非读书就够了,“朋友的孩子有的读出了大学、技校,可是他们人死板、不善交际。我信奉蔡元培的话:‘用艺术代替宗教’。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太重要了。”

  然而让李大江焦虑的是,女儿在民工子弟学校快毕业了,本地正规学校却因为女儿数学和英语考不到80分而拒收。“这样只能回老家上初中了,可是回老家又学不了钢琴……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呀?” 本报记者 屠晨昕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希望艺术改变 孩子的命运” 2010-08-25 nw.D1000FFN_20100825_3-d0001 2 2010年08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