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不缺古墓缺保护
近日,武义县王宅镇山碧张村一座古墓被盗,据武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初步认定,这个墓葬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距今1700多年(详见8月24日本报《浙中城事》1版报道)。
这在金华并不是孤例,金华郊区、东阳、义乌等地,都曾出现颇有历史的千年古墓,以商朝、两周、魏晋年代居多,但由于盗墓和大规模建设等原因,古墓“受伤”严重。
工程建设发现古墓也损害古墓
2003年5月,东阳市六石镇下马宅村发现多处大型土墩石室古墓,经专家判断,古墓群属于春秋晚期的墓葬,距今约2500年,而这一古墓群是在对金甬高速公路建设沿线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中发现的。
2004年11月,同样在东阳市,正在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金华段上,发现了多处春秋战国、六朝时期的古墓遗迹。
2006年2月,金甬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义乌市江东街道观音塘村附近的小山坡上,惊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共5个土墩墓和石床墩墓。
2009年9月,东阳市白云街道昆溪社区杨大午村进行旧村改造,发现一座完整的宋代官墓。
2009年10月,义乌稠城街道井畴村附近,一建筑单位取土,发现一座躺了近2000年的汉代古墓。
“因为古墓都在地下,一般难以发现,有一些是由于大型工程建设发现的,如杭长线、金温线、大型水库建设等,这些往往破坏力度大,很可惜也很遗憾。”金华市文物局文物处负责人贺处长表示。
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金华地区有组织有技术的盗墓情况非常少,但由于有些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高,没能及时报案,加剧了现场的破坏程度。”贺处长表示,在发现古墓被盗后,村民可向当地公安和文物主管部门联系,盗墓属于刑法范畴,文物主管部门从技术力量上进行抢救性发掘和鉴定。
武义县博物馆薛骁百也表示,遏制盗墓现象,除坚持从严打击外,还需要在农村进一步普及法制知识和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农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普查有助于“早发现早保护”
古墓保护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保护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007年4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分三阶段进行,现已进入勘察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等收尾阶段。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据贺处长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尤其重视地下文物的普查。为了摸清文物的“家底”,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专门来基层指导,现已探明不少地上、地下的文物。
“这次普查效果很好,金华市新发现的文物总数量在浙江省排名前二,但为了做好保护工作,具体数目、地址不能透露。”贺处长表示,这些普查结果能为修订新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供基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早发现、早保护”。
本报见习记者 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