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盛阳衰,多操心少烦心
洪信良 本报特约评论员
新学期开学在即,学生要“收心”,家长要“操心”,教育之事又要让千家万户“烦心”了。让人诧异的是,不少地方重点高中招收的高一新生,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阴盛阳衰”,女生远远超过男生。据报道,北京新东城一所示范学校新高一女生比男生多出40人,一些名校的男女生比例约为2比3。
我国十几年前出生的男孩就比女孩多,可上了高中,优秀生却女多男少,这样的错位是怎么造成的?细想想原因是很多,但从教育本身来说,根子上的问题还在于对“阴”“阳”教育对象没有施行性别差异教育。
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若按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男生与女生就是最大的两类“材”,生理不同,禀性有别,才能各异,兴趣不一,应该按照他们的不同特点与不同发展倾向施行教育。但遗憾的是,这似乎仍是我国目前教育的盲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曾尖锐指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忽略性别差异,是一个“凶猛杀手”。比如男孩女孩发育进度不一样,男孩发育明显迟于女孩,一个6岁的男孩入学,他还很难“坐得住,听得懂”,而女孩大脑左半球发育速度快于男孩,在语言交流、情感沟通等方面大多强于男孩,因而小学里班级的最后几名一般都是男孩。由此发展,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女生一路高歌,男生“节节败退”,也在情理当中。
美国著名的教育影片《死亡诗社》,我看过两遍,个人觉得影片中基廷老师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出那些男生的生命激情与人生斗志,让他们成长为真正勇敢的男人。而我国现在的中小幼教师,以女性为主,越低段女教师比例越大,比如有个城市全市只有4个男幼教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对女老师的模仿使有些男孩子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丧失了其“本性”。而一些仍然保持“本性”的男孩往往因为“顽皮”而不断受到打压,心情压抑,乃至成为问题孩子,又怎么可能成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