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时评

路灯下的感动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晋代车胤囊萤照读,历来被当作苦学的典范,一灯而不可求,足见其贫,借光也要读书,足显其志。

  在河南漯河市,出现了当代“匡衡”。每天晚上,市民都会看到一对年幼的小姐妹在昏黄的路灯下,趴在凳子上写作业,她们是两名拾荒人员的女儿。

  这一幕,让人心酸,也叫人感动。网上不少网友说自己“流泪”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们为啥落泪?仅仅是出于对她们艰难处境的同情吗?

  一个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其苦难固然让人同情,但未必会让人感动得落泪。我想,触动网友心弦,使他们热泪盈眶的,多半是因为看到两个小女孩身处逆境,却有着匡衡、车胤那般“人穷志不穷”的底层光辉。

  当夜幕降临,只有以心为灯,才能照亮人生的前程。两姐妹中的姐姐小婷对记者说:“爸爸妈妈每天不停地忙碌着,我们每天都学到许多新知识,虽然我们不富裕,但我们很充实,很幸福。”正是这一句话,充溢着最大的张力,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让人震撼,促人深省。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句假话,她们是“被幸福”了,但我相信她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托尔斯泰在《生活即幸福》一文中说,真正的幸福就在现在,真正的幸福只能在自身的灵魂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爱”与“善”之中,“人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只是在他不遵循生活法则的时候”。两姐妹体谅父母的艰辛,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也不怕丢面子,到路灯下看书做作业,孝顺、节俭、懂事,又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昂扬的人生斗志,这样生活在“爱”与“善”之中,难道不能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偏偏是财富遮蔽了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以为给“富二代”最优裕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就能培养出“贵族”。而他们忘了,一味地顺着惯着宠着孩子,恰恰是“不遵循生活法则”,自以为给了孩子“宝”,却不知在孩子手里成了“魔”,反而使孩子抑郁不欢,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了。

  穷人的孩子若能保持自己的“底色”,而社会又能为他们提供上升的渠道,唯有如此,路灯下的小女孩,才不会只让人流泪。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5 路灯下的感动 2010-10-15 nw.D1000FFN_20101015_6-a0015 2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