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2版:人文·文化

许江画展引起大众共鸣,铁杆粉丝五次赶来看展览

画的不是葵,而是一个个人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致葵园》画展即将落幕,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慕名而来的文化名流和草根民间爱画者,每天在浙江美术馆的大厅里川流不息。

  前天下午,许江带着中国雕塑艺委会的专家学者欣赏他的作品,雕塑家们深感振奋,而这样的团体每天络绎不绝。来看画展的群众更为热情,有的观众专程赶来很多次,回去以后又满心激动地给许江写信、发短信、在许江的博客上留言……一场画展下来,许江忙坏了。

  画展现场变身课堂

  前天下午,浙江美术馆一如既往地挤满了观看许江画展的游客。40多位中国雕塑艺委会和100多名学生在这里开起了现场研讨会。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葵是难忘的心灵记忆,也是一段真实的生活,给我们阳光风雨,曾经让我们荒芜过,也给我们特殊的塑造。”许江说,“我的画展能让每个人都想到自己,有很多交流,我非常高兴。”

  更让他高兴的是年轻一代人也能喜欢这样的作品。每次他带领团队参观画展的时候,屁股后面总是跟了一串“小尾巴”,都是好学的年轻人,于是许江干脆在画展上上课。

  就在前天,有个短发的女孩一直跟着许江,听他讲葵的故事、创作的故事,听完了很认真地问许院长:“沧桑感是不是要到您这样的年纪才有呢?”许江莞尔,说,是啊,“但是年轻的时候的经历也一定要记住。”女孩继续追问:“那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一定要反叛呢?”许江说:“不一定要反叛,但对不同的东西都要有开放的姿态,多问几个为什么,内在的东西才能开启。”

  铁杆粉丝分享“葵园”

  可以得到年轻人的拥戴让许江非常开心,“走进展厅,就好像走进我的家。”许江说。

  还有更铁杆的粉丝。有个在下沙的老师,专程来画展看了5次,最后鼓起勇气给许江写了一封信。信里称自己来自甘肃穷困的山区,还特地和许江分享了他自己30年前亲眼看到葵园的经历: 

  “1981年9月,我去张掖实习两个多月……望见一马平川,天际无涯的葵田。……越是饱满的葵盘,沉甸甸的葵盘,越是低头弯腰向着母亲,向着深情的大地。这阵势是不是您画的‘回春堂’啊?过了一段日子,霜冻冽风,葵收季节,葵盘像大饼一样已被人用手一个个撕掏(西部人收葵不收杆)。夕阳西下,葵杆猎猎临风,森森不已;寒雁横空,树枝瑟缩,这是不是您秋声中说的‘风骨’啊?这就是我从下沙坐车看您五遍葵展的缘由。”

  能遇到这样的“知音”,这就是对艺术家最高的鼓舞,许江表示要把自己的文集送给这位铁杆粉丝。

  “您画的不是葵,而是一个个人。”博客上的这句观众点评成为许江的最爱。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d0002 画的不是葵,而是一个个人 2010-11-11 nw.D1000FFN_20101111_2-d0002 2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