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的“英明”,总在出事之后
雷磊 本报特约评论员
日前,南京记者调查发现,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几近泛滥,不少火锅店都在使用添加剂坑害消费者。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坦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不好管。
这则新闻对比着“智障包身工”来看,便能读出来不少“料”。四川渠县一家“乞丐收养所”将数十名智力残疾人员,卖给新疆佳尔思绿色建材化工厂做苦工,遭受非人待遇三四年。丑闻一曝光,“公安、国土、经贸委、劳动监察、工商、安监、卫生、环保、工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立刻前往现场解救工人”。各部门联合执法之气势排场,场面之盛大壮观,令人感慨。
犹记得,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不留死角、不落一处、不漏一人”的承诺,不想这批包身工竟毫无遮拦地存在了这么久。不知道,之前这些年监管部门为何“隐身”,以至于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估计也是因为“不好管”吧。这一句“不好管”,可把一切都推得干干净净,撇得灵灵清清。
“不好管”而不管,所以监管部门的“英明”总在出事之后,而在事故发生之前,监管总是在文件中在领导讲话中,难见庐山真面目。一定要等到记者们把违法事实和具体方位都清晰地展现在纸上,一定要等到了这“化学锅”吃出人命了,这时候才浩浩荡荡地闪亮登场,以横扫魑魅魍魉的姿态向公众报告执法成果,立功奖励皆大欢喜——这监管的官,可也太好当了,管的地头出了事你啥事没有,事后去查查,反而成了功劳。
事后执法虽然成果卓著,我们却仍然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似乎,执法表演累了之后,监管机制需要休息一般。于是就有了“结石宝宝”事件之后,三聚氰胺数度重出江湖;矿难发生之后,又是新一轮的矿难。这些重复上演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注解,监管缺失。如此多的伤害,就湮没在类似“不好管”的推脱和失职中。
监管部门“不好管”,老百姓怎么办?只好打肿脸充化学家,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当一回试验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