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经济成功转入常规增长 2011,“十二五”开局年加快转型升级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
2010年我国经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状态,成功地转入了常规增长轨道,全年GDP增长率可望接近10%。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复杂局面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物价平稳和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全年的发展主线和基本任务。为此,需要以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改革与政策调适。
一、2010年的运行轨迹
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的增速有望接近10%,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稳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增速逐季趋缓。这一方面与2010年以来实行或强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等有关;另一方面与上年经济增速的“前低后高”有关,该基数显然也影响到2010年经济“前高后低”的走势。
(二)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9.6%,二季度增长15.9%,三季度增长13.5%,增速呈现高位放缓趋势。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企业效益明显提高,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55%。
(三)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投资增速放缓。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5.6%、25%和24%。二是投资结构转变。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速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速逐步提升;前三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9.5%,而民间投资增长了28.4%。
2010年消费增势依然不减,城乡增速仍有差别。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2%,比上年同期降低1.8个百分点,反映出消费政策的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汽车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是前三季度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同期,城镇消费同比增长18.7%,实际增长15.8%;而乡村消费同比增长15.8%,实际增长12.2%,城镇消费增长仍然快于农村。
(四)出口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9%,其中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42.4%,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0.4%;外贸产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同期平均水平,分别增长34.5%和36.1%。我国出口在全球所占份额也进一步提高,全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五)CPI环比上扬,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经济增长趋稳的同时,物价的上涨开始引发对通胀的担忧。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2.9%,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并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食品价格、居住类价格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而由美元贬值所引发的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也推高了通胀的预期。
二、国内外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增强,但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困难主要来自国际经济动荡加剧和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诸多矛盾交集所引致的经济政策的两难抉择。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协调与经济互动,成功抵御了由资产泡沫破裂与流动性枯竭所诱发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但事实上,世界经济回稳只是全球性财政与货币扩张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的内在矛盾。
美国提振国内经济的主要举措之一,是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不仅会向本国经济注入大量资金,更会向全球经济释放大量流动性。尽管这一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效应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但不断增加的流动性和不断贬值的美元,也将使国际货币体系遭受严重冲击,使大量热钱流入国际市场,推高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的价格,并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威胁和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如果美国劳动就业、贸易与财政赤字状况迟迟不能改善,那么奥巴马政府有可能迫于国内经济与政治的压力,在后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贸易政策上,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从而激化中美双边关系乃至全球经济矛盾。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及时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果断实施了重大产业振兴规划与民生建设工程,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正方兴未艾。同时,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加速累积并逐步显现。
产业升级动力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快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出台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案,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增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水平的动力。
城镇化进程加快。与产业升级相呼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功能,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县域城市和中心镇的建设,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目前,物价上涨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四季度的物价并未如年初预期的那样有所回落,反而逐月走高;另一方面国内物价水平和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交替上升,CPI与PPI全面上涨,通胀预期明显增强。物价上涨的势头短期内恐仍难以扭转。
劳动收入增长缓慢。近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了用工荒,地方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刺激供给的增加。显然,低工资、低价格的发展路子已经越走越窄,只有较大幅度提高劳动工资水平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才能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扩大内需、刺激增长,我国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这在应对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累积了一定的风险。目前财政部等四部委已出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实施细则,但处理好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
节能减排约束趋紧。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压缩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即期GDP与劳动就业的增长;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依靠发达国家的转让又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节能减排水平与GDP、劳动就业增长间的平衡。
三、2011年前景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城镇化进程,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我国GDP增速预计将保持在9%以上;经济增速的小幅回调,一方面是防止经济过热与控制物价总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2011年,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将迈出更大步伐,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将加快调整进程,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进一步发挥,节能减排的约束会进一步强化。
(一)出口平稳增长,产品逐步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经历了大幅下滑与逐步回升的过程。2011年中国出口增长将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需求状况,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劳动工资增长水平和出口退税政策变动;预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在15%左右,与2010年相比有所回落;同时,出口市场将进一步拓展,出口产品层次、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
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良好,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产品进口将呈上升态势。由于全球经济尚处于再平衡的进程中,因而我国应从国际市场需求变动来把握商机,注重开拓新市场、提供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是影响我国出口的重要变量,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所带来的外部压力,而升值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出口增幅的逐步放缓。2011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估计在3-5%之间;由于升值幅度有限,且采取渐进式升值的方式,因而不会对出口造成严重冲击。出口退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出口的重要变量,在扶持出口企业、推动出口增长方面曾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在WTO框架下,应该谨慎使用,主要用于扶持某些弱势产业与新型产品出口,而不是大面积地用于刺激出口,以避免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2011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工资将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消费水平。以往那种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与低价格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提高劳动者收入与劳动者技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将是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制造业劳动工资水平的逐步上升,将推动我国出口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从而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的低端化、低附加值与低价格的形象。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