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他对文革的思考化为新作
结束半年封口 贾平凹谈《古炉》
本报讯 201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昨天开幕,贾平凹成了第一天最大的腕,他的新书《古炉》也在这一天首发。这是贾平凹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全书超过60万字,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为“古炉”的烧制瓷器的村庄里发生的故事。
30岁贾平凹写就《商州初录》,40岁完成了《废都》,50岁完成《秦腔》,60岁临近时他推出了《古炉》。昨天的首发式上,贾平凹终于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封口”,首度开腔谈及创作这本书的前前后后。他用那口地道的陕西话,和记者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一贯严肃的脸上也不经意间露出些许笑容。
《古炉》古铜色的封面上有他亲笔题写的“古炉”二字,与《秦腔》的封面相比,《古炉》多了几分沉淀和厚重之感。上面有“CHINA”一词,贾平凹解释说,“小写的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炉也是瓷器;大写的CHINA是中国,这是这本书最大的寓意,即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贾平凹说《古炉》是自己首次写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对于家庭毁灭性的打击对我小时候的影响特别深,在内心深处刻骨铭心。”昨天,他提到了自己十三四岁时对文化大革命的印象,“我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后来被开除公职,就押去改造了。当时人家把他押回来的。我在路上看到我父亲回来了,后面有两个人押着回来的,我就跑回来。跑回来我父亲在炕上已经睡下了,一见到我就哭。拉着我的手说,我把你害了,把儿女们毁了……”
贾平凹后来一直想写,一直没有写过它。怎么一个写法,他自己也考虑了好长时间。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它不是从基层爆发出来的,基本上从上层引发起来。我对下面熟悉,对上面不熟悉,我考虑为什么文化大革命虽然从上面引发的,但是却引发中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呢?中国的基础是什么东西,中国社会的基础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有火中国就燃烧起来了,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从一个最偏僻的农村的小村子写起,一个烧制瓷器的名叫古炉的村子,非常偏僻,村人擅长技工然而极度贫穷。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使强用狠,争吵不休。”贾平凹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名叫狗尿苔的少年主人公,他从小被抱养,生活在古炉村,因人境逼仄,只得与动物、植物交流……不是为了回避什么,而是这样更符合我自己的视野。因为‘文革’发生时,我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狗尿苔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
贾平凹自称年龄大了,精力和敏感度远远不如年轻的时候,不能像过去一蹴而就了,“而且比过去更劳累,杂事太多,没有整段的时间,还要搞创作,所以我到哪儿出差都要带着稿纸。写到哪儿不满意,就翻回重写,所以一直写了三四年的时间。”
《秦腔》摘取了茅盾文学奖,《古炉》有这方面的想法吗?贾平凹说作家的创作必须有野心,对每个作家来说,创作时要想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写完后就不要想太多了,有时越想越得不到,文学也是这样,获奖是好事情,但这不是作家思考的问题了。”“这真不是做作,”贾平凹说。“我曾说过自己写书法,不是为了卖钱,只是为了给世上多留些东西,文学也是这样。”
特派记者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