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时评

造假馒头,大家一起选择性糊涂

  不能食用的食品名单中又多了个新品种——馒头。据央视报道,过期的馒头重新加工再来出售,而且在玉米馒头当中随意添加色素,防腐剂,工人“饿死都不吃”的馒头每天大量地流入了上海的大超市,比如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超市。

  加了着色剂,卖相好;加了甜蜜素,口感好;加了防腐剂,经久不烂,更重要的是,售价还便宜,“反炼”馒头集中了一个假货的所有“优点”。拿这样的东西忽悠消费者,一骗一个准。可别小看了这一个个小小的馒头,虽然售价不高,但它能为超市带来可观的人流,并带动其他商品的消费。

  如果理解了为什么瘦肉精竟然不在双汇十八道检测程序之列,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超市会对小小的馒头问题睁只眼闭只眼。一斤面粉是多少钱,一斤玉米粉是多少钱,这是道简单的算术题,成本是多少,售价应该是多少,超市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略微求证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售价如此低的馒头来历不明,超市方应该心知肚明,之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是看中了低价商品的揽客效应,出了事还能将责任都推到工厂身上。反正工厂既有卫生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又有质监局的QS认证,有糊涂的监管兜着底,零售企业大可装傻充愣,实在不行还可以装装受害者,在危机面前博点同情分。

  为了避免受伤害,人有时会选择性记忆;同样为了利益,超市也会选择性糊涂,监管也可以选择性监管。看看企业应对监管的招数,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工厂说,监管部门来人了就关车间大门,或者把样品带到办公室抽检。首先,工厂是怎么知道监管部门来人了并提前做好准备,又怎么在办公室就能把抽查的事办了,细究下去,这里面的水不是一般的深。一家馒头企业竟能将职能部门玩得团团转,那么,事实上的无人监管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飘在空中的企业形象,一条浸泡在污水池中的利益链,显然,这其中充满了潜规则和见不得光的幕后交易。

  如果造假馒头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取得监管认证,进而流入超市,那么还有谁还会去费力制造真正的馒头呢。如果买通利益链就能谋取暴利,那么还有谁走正路,踏踏实实做事呢?

  监管其实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巨人有一个笨重的身体却有一双脆弱的脚后跟时,他只有一次次倒下。你很难预料哪一天,致命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双汇是这样倒下的,三鹿也是这样倒下的。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5 造假馒头,大家一起选择性糊涂 2011-04-13 nw.D1000FFN_20110413_13-a0015 2 2011年04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