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时评

是隐遁 更是寻找

  昨天,一篇关于北大教师王青松、张梅夫妇遁入深山十几年的报道,占据了网易新闻排行榜的靠前位置,有六十多万网友点击,数千网友留言。

  很多人都有“隐居梦”、“流浪梦”。但是,像王青松、张梅夫妇那样,真正迈开双脚去寻找“桃花源”的人,少之又少。一旦真的有人去做了,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看的人多,做的人少,说明做另类,做少数人,还是一件有风险有压力的事情。除了很多有形无形的东西丢不开,亲人、熟人的不理解,可能是更大的压力,即使是王青松、张梅夫妇也不例外。张梅的父母至今面子上仍过不去,别人问起她,就说:“出国了。”由此,就多少能理解一点,当年李叔同虎跑出家,是怎样的决绝;在“出国就是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年代,鲁迅的母亲把去日本的盘缠交给少年鲁迅手中时,是怎样的哀伤与隐忍。所谓高僧,所谓文豪,其精深,其孤寂,其千回百折,其方生方死,非常人能担当、品尝。

  在网上,在这篇报道后面的众多跟帖中,有一种意见是我们很熟悉的,即“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没什么科研成果造福国家社会”、“浪费学识”云云。这样的说辞,至少在三四十年前还是主流话语。这一指责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个人的价值在于造福国家社会;(二)拿不出对国家有用的“科研成果”,就是浪费知识;(三)王青松、张梅夫妇的人生选择就是没有价值的。

  第一层意思涉及到国家伦理:是个人为国家服务,还是国家为个人服务?国家的价值,在于为个人提供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此前提下,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才有动力。个人是实体,国家或社会是由无数实体连接而成的组织,先有个体而后有组织,个人本位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国家本位听起来很堂皇,实行起来容易压抑个性,最终也不利于国家与社会,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第二、三层意思更是目光短浅。隐居山中本是王青松、张梅的个人选择,无可指摘;精神探索,自古就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一切服从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无关精神的“实学”,“经世致用”之学受鼓励,而最易“坏人心”的精神探索自然要受到打压、贬抑,不可能捧上好的饭碗——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你怎么还能说你“有用”呢?所以,有用或无用,是他人选择的结果,全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至今,中国古代只有孔子、老子、庄子,进入世界文明之列,可与西方文明等量齐观,具有文明源头价值。三人都是先秦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戛然而止,学术自此沦为“治术”的帮忙或帮闲。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功绩,就是打破了国人思想禁锢,给了精神探索以很大的自由空间。但是,中国要想拿出世界性的、具有原典价值的贡献,至少目前还看不到可能。

  王青松、张梅夫妇的行为,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至少表明:人们对精神探索的兴趣并未消失;对物质比较富足的人群来说,精神的出路在哪里,仍然是一个问题。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5 是隐遁 更是寻找 2011-04-19 nw.D1000FFN_20110419_8-a0015 2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