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可只做旁观者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陈光标在围脖上回应,面对国家突发灾难,我在做什么?那些指责我的朋友,你又在做干什么?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扪心自问。
在陈光标忙着救灾行善之时,肯定有很多人也在默默在关注受灾的同胞,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但是可能也有很多人只是一个旁观者。
中国一向是不缺旁观者的,鲁迅先生就是因为看到麻木的看客旁观杀人的场景后才决定弃医从文,想用笔拯救国人的精神。后来又写了著名的小说《药》,其中深刻地描写了旁观者“围观杀人”的冷漠形象。
围观当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可是光靠围观不能改变什么,相反,有时候围观者的话语比他们的沉默更加可怕。在中国,做一个英雄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常常是英雄在前面流血流汗,背后一大堆人在说风凉话,所以我们的英雄要有一颗虎胆,虎胆也往往是孤胆,你得赤手空拳开创一切,还得孤身一人扛下一切,若是扛不住,英雄只得倒下,围观者于是可以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寻找下一个攻讦的对象。
说陈光标是英雄,可能人家自己也不会答应。但陈光标的所作所为,是为善举,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本来行善之事,在于默默地行,而不在于高调宣扬。这对行善者是一种自矜,对受善者也是一种尊重。偏偏陈光标选择了“己已为,人须知”的高调路径,难免有所非议。可是用陈光标的话说,做好事就得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共襄善举,在中国现实的慈善冷环境下,我们确实是需要陈的一腔热血来沸腾之,共鸣之。这么一想,这种被称之为暴力的慈善方式其实也容易被我们接受了。人家是在帮人,而不是在害人。谁说行善只有这么一种方式,先得规规矩矩地找到相关政府部门,然后交上10%的管理费,再委托他们把钱交到不一定找得到的受捐助者手里?
对于陈光标这样的行善者,需要的是旁观者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以苛刻的标准非难之、质问之。当陈光标跟首善挂上号时,陈光标就不仅仅是陈光标了,而是慈善的风向标,陈光标若是倒下了,试问有多少人还敢于站出来这样大张旗鼓地行善呢?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可是水至清则无鱼,若是道德完人才有资格行善,那么本就尚欠发达的中国慈善土壤就会薄得埋不下一颗可以生长的种子。倘若如此,在很多陈光标们努力向道德完人的标准靠拢的艰辛路上,许多需要他们帮助的人恐怕已经饿死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旁观者的高标准恰恰来自于自己袖手作壁上观,不去做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做这件事的难处。慈善这件事,真正做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再少一个,让人视慈善为畏途,慈善与惹来非议挂钩,这样的局面对社会有好处吗?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好处吗?
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少说,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