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06版:杭州新闻·屋檐下

运河边草根诗社
捧出杭州首本社区诗集
一群和诗歌“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这个诗社成了诗人

  本报讯 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光想想,就让人倍觉几多飘逸。大唐时代诗人们白衣飘飘,饮酒高歌的绝代风华,不知为多少人所倾倒。时光流逝,这白衣飘飘是见不着了,可这喝茶斗诗,激昂高歌的潇洒风流却依然如故。在闸弄口街道京惠社区,就有这么一群喜好舞文弄墨,喜好吟诗作对的草根诗人们。早在三年前,他们就自发集结在一块,成立了“秋水诗韵”诗社,就在不久前,诗社的诗人们捧出了他们酝酿许久的诗集《京惠诗韵》,据说这样的社区诗集,在杭州还是头一本呢。

  

青砖黛瓦“秋水轩”,吟诗作对好地方

  京惠社区附近的运河景观带里,有一座临水而居、古色古香的小木屋,推开大门,一股墨香扑鼻而来,木屋的墙上,满是书画作品,这些全都出自社区居民之手。小屋门匾上,潇洒飘逸地写着三个字——“秋水轩”,出自著名书法家骆恒光。这里,就是“秋水诗韵”诗社草根诗人们的聚集地。

  “秋水诗韵”,念着诗社的名字,脑子里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打听之下,原来诗社之名正由此而来。

  姚兔儿,73岁,“秋水诗韵”诗社社长。“‘秋水’两字不仅有字表‘秋天的水’之意,更有‘清澈’的深意,这两层意思都与诗社的宗旨相契合。”姚先生说,诗社的成立正是为社员们心中的清澈之泉,送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年时间,诗社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更有其他社区的“同好”闻讯而来,送来诗稿。成员年龄更是跨越了“老中青少四代”。

  每个月的15日,是诗社成员联谊、创作的日子。聚集在青砖黛瓦、竹叶飘香的“秋水轩”,沉浸在诗词歌赋的世界,这个时候如果你路过这里,也许就会被那饱含深情的诗歌朗诵不自觉吸引。

  

历时3年,捧出《京惠诗韵》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诗歌也许就是对生活最美丽、最优雅的表达。

  社员们,有不少原先和诗歌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可是现在,却都成了不折不扣的诗歌爱好者。42岁的王晓珍,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写诗是会“传染”的。

  “相信么,我就是路过‘秋水轩’的时候,被里面的诗歌朗诵给吸引过去的。”虽然平日里就爱好看书,但从未尝试自己创作诗歌的王晓珍,在社员们的熏陶下,开始咬文嚼字。不光如此,王晓珍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也被拉进了诗社,本来性格内向的儿子,和诗社的孩子们玩在一起后,渐渐地也爱上写诗。母子俩常会一起“抠”字眼,一起赏析点评。到最后,连王晓珍的丈夫也被“传染”了。

  诗社成立三年,草根诗人们创作的诗歌越积越多。于是,就有了结集的念头。从讨论到集思广益,这本诗集光是版式设计和校对,前前后后就经历了五稿。

  翻开《京惠诗韵》,一首首美丽的诗歌朗朗上口。有注重平仄押韵的古体诗、有直抒胸臆的现代诗、更有俏皮可爱的儿歌。也许诗社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许文字不是最华丽的,排列不是最工整的,但草根诗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却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

  一首社员的小诗蛮有味道,推荐给大家。

  多少回月光下踯躅,

  多少回梦魇里徘徊,

  遥遥无期的思念等待,

  这一刻终于跨越漫漫银河……

  我想:天上的恋人,

  一定也如初冬的你我……

  那绯红的脸,那嵌在一起的首,

  还有那充满柔情的眼。

  你拉着我手,我跟着你走,

  像个孩子,坚定、欣喜满怀,

  你要带我去想要去的地方,

  那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你说那里有温暖、有幸福。

  因为有爱,旅程中,我像个孩子,会在路上淘气地四处碰撞,却未曾离开你半步。

  黑夜里,我看不清前面的陆,

  仅让我探询、求索,

  我知道,身后就是你有力的臂膀、温厚的怀抱……

  银河两岸的情人,书写这千古不变的爱恋,

  也让我们继续人间的情怀,

  不离不弃,且行、且歌!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屋檐下 h0006 运河边草根诗社
捧出杭州首本社区诗集
一群和诗歌“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这个诗社成了诗人
2011-06-16 1881709 2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