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3版:浙中城事·重点

五一路鹅掌楸,去年种80棵,今年死50棵
明知不适合当行道树,却不换树种;明知规格不适合移栽,却大量采购
一种就死,死了再种
就不信种不活

  金华读者李师傅日前向《浙中城事》热线

  记者核实:金华市园林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鹅掌楸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因为叶子形状有点像马褂,也称“马褂树”。

  从去年起,五一路上新栽了80多棵鹅掌楸,但经常在这一带溜达的李师傅清点后发现,目前存活的大约只有30棵,其余三分之二都只剩光秃秃的枯枝,“一年死了这么多,怪可惜的。”

  李师傅所说的鹅掌楸,基本集中在五一路人民西路口到金华第五医院这段,主干约十几厘米粗,外面裹着一层稻草,有的还保留着支撑的木架子,高度约有5米。

  “这些树去年就种下了,当时是把其他树移走,然后种下的。”陈女士在路边开店,提到这些鹅掌楸,她好像有很多不满,“这些树肯定死了,看都看得出来,这里的树前前后后都种了很多次了,都不怎么活,也不知道在折腾什么。”

  陈女士说她和隔壁一家店的店主还议论过这事,“从去年到现在,这里的行道树拔了种,种了拔,起码有3、4次了,太浪费钱了吧。”

  据记者了解,这些鹅掌楸每棵大约100多元,小一些的也要五六十元。据此测算,这批树总共花了8000多元,但至今,已有5000多元打了水漂。

  这些鹅掌楸为什么会大面积“夭折”呢?记者联系了金华市园林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冯利宏。

  “这些树是去年12月补种的。”冯利宏说,他去年才接手这里的行道树,因为原来一部分死掉了,加上有些地方根本没树,就补种了一批。

  他解释,这批鹅掌楸并不是枯死的,死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初移种过来的规格太大了,有十一二厘米,不容易成活,“最好规格是6~8厘米粗”;二是鹅掌楸本来不大适合移栽,“影响它的成活率”。

  冯利宏告诉记者,鹅掌楸本身并不适合做行道树,但在他接手之前,这里的行道树也是鹅掌楸,“一开始的选择和设计就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问题。”

  他还表示,除了五一路这一段外,金华并没有用鹅掌楸作行道树的其他例子。

  对于“明知故犯、屡错不改”的行为,金华市园林管理处一位负责人称这是“将错就错”。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五一路上的行道树原本就是鹅掌楸,我们延续下来,是为了保持统一。总不能同一个人行道,一部分是这种树,一部分是另外一种吧 。”

  该负责人还打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一半脸涂红的,一半脸涂白的,你说好看吗?”

  他告诉记者,五一路上的鹅掌楸上世纪90年代就种下了,至今补种过两次。“第一次是四五年前道路改造的时候,为了保持行道树统一、美观,就又种了鹅掌楸。第二次,就是在冯利宏接手后。”

  至于几年来到底种了多少、死了多少,该负责人表示他不大记得了,“这种树大量死掉很正常,因为它很难种,非常难种。”

  他认为,鹅掌楸叶子大,当行道树挺好看,“我今年种了80棵,死了50棵,明年再种50棵,可能只死了20棵,我后年再补20棵,也许就死了几棵呢。”

  尽管冯利宏认为鹅掌楸很难种活,大面积死亡很正常,但也有专家不同意他们的说法。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绿化处的樊丽娟告诉记者,鹅掌楸是很难种,不过,“80多棵死亡50多棵,这种情况不正常,肯定是养护工作没做好。”

  樊丽娟解释,鹅掌楸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土壤里绝对不能有建筑垃圾,土壤不能太湿,不能有积水,泥球不能太散等,“种起来难度大,不过一旦种活,倒不难养护。”

  她认为,正是因为难种,所以鹅掌楸不适合做行道树,“现在杭州这种行道树也很少。”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重点 j0003 五一路鹅掌楸,去年种80棵,今年死50棵
明知不适合当行道树,却不换树种;明知规格不适合移栽,却大量采购
一种就死,死了再种
就不信种不活
2011-06-16 2021260 2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