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14版:科教·大讲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做客人文大讲堂说“人情”
中国人“要面子”的文化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做客人文大讲堂说“人情”

中国人“要面子”的文化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干春松,是浙江绍兴人,但几十年的京城生活,已让他的口音带有京腔,他的讲演同样也带上了北京百姓的冷幽默,比如他讲演的题目是《人情与面子》。

  这人情和面子,到底跟咱们的儒家文化有怎样的关联呢?听干教授说说吧。

世界文化有三大趋势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们对文化的研究是相当粗浅的,中国即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我们需要研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人情。

  我们必须先来了解文化。我们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文化,也因此有不同的人情。北大的教授梁漱溟说:“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跟西方的文化。”这个是我们比较早从类型的角度去研究所谓的文化。

  美国一个学者,提供了一个框架,他说世界由六大文明构成,第一是印度教的文明,第二是伊斯兰教文明,第三是日本文明,第四是东正教文明,第五是中华文明,第六是西方文明,每个文明的背后都是很强的宗教的力量。

  我认为世界未来发展会有三个趋势,第一是西方大国的主导时代在终结;第二,新兴的大国比如说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他们不盲目追西方而且偏爱自己的文化规范;第三以内部文化价值作为个人的政治认同日渐重要。

《菊与刀》和耻感文化

  美国的社会学家尼迪科特写过《菊与刀》,这是一本特殊背景下写就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开始有限度地占领日本,它要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策略,当然要有学者开始进行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菊与刀》这本书。通过比较,尼迪科特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西方文明是一种罪感文化,而日本文化和东方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西方文明里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原罪,特点就是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罪感文化核心的概念就是建立起一套道德的绝对标准,就是上帝。西方人认为人都是有限或者是相对的,这个绝对的道德标准定下以后,我们人类所犯的一切的错误都要通过它来解决——比如忏悔等等。他认为,西方人的罪感文化,经常会导致人的一种自我反省,所以说很多的道德行为是自发的和主动的。

  尼迪科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耻就是害羞或者不好意思,所谓耻感文化,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日本人道德的标准或者动力来自于别人的促进和推动,这是导致日本人跟西方人不同的主要原因。尼迪科特认为,他们有一种极端的耻感文化,叫知耻的自杀理论。日本至今不承认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这跟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有关,他特别羞于在国际社会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说最近的日本大地震,日本人在震后在电视新闻里显得冷静,西方有媒体认为,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很重或者是根深蒂固的耻感文化,不愿意把不雅的一面显露给别人看。

中国人,牵“面子”动全身

  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耻感的话,就是面子。中国人讲面子有两个词,一个词是“脸”,一个是“面子”,古文里叫“颜”,就是脸面。

  讲“面子”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说一段鲁迅先生的话,1934年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再次论及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这里的纲领就是面子问题。

  香港学者何友晖则把面子定义为:“面子是个体根据他在社会网络中占据的地位、合适的角色表现和被人们接受的行为操守,而要求别人对其表现出的尊敬和顺从”。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下,面子可以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是双方都期望获得,同时也准备回报的。

  历史学家杨联陞先生曾经有过分析,他认为在这背后是一种“报”的观念,古人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强调的是受礼一方的回赠义务,这跟西方强调送礼一方贡献的责任是不一样的。西方社会的整体文化,更强调在他们的礼物精神之下,个体“送出”的贡献,由此社会安排了一种与索取不同的慈善机制,使人们可以充分地显示自己的这份贡献之心;而在我们的文化的表达里,“回报”的责任是在社会中不断被要求的,这就是我们总是有一种“被迫感”,有很多的义务要去承担,我们会觉得欠父母、欠朋友、欠家庭,甚至于还可以扩大到更大范围的“欠”上去。

人情,有时是一种社会规范

  面子背后就体现一个人情的问题,我们常用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人情的,第一,人情其实是一种理解人的能力,这能力并非是简单的同情,比如安慰别人是很困难的,因为你不太理解他自己真正的苦处在哪里,如果你知道他真正的苦处在哪里,你才容易安慰他,这才达到了理解他这个人的能力。有一首歌唱道,高兴着别人的高兴,悲伤着别人的悲伤。他为你高兴的事情感到高兴,他为你悲伤的事情感到悲伤,这就是所谓的理解别人的能力。

  儒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可能性,有一句话叫普天之下人同此心,你自己不想做的事别人恐怕也不是太想做的,你自己讨厌的事情别人恐怕也会讨厌,你最大的不理解就是把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第二、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比如说你给一个人送礼,他可能会回礼,不然就是不通人情。

  第三、人情其实是一种相处时的社会规范。中国人人情一般会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某人在遇到危难紧急关头的时候得到他人帮助,这可以叫恩情,中国人特别强调恩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第二种是有目的的人情投资,这个投资比较有问题,问题在于说如果你接受,就欠下人情,是需要回报的。第三种是礼尚往来。

处理人情,要摆正位置

  处理人情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角色。一个美国的伦理学家说过,中国是角色感最强的一个民族。什么叫“角色感”?我们平时要警告一个人,经常说:“你知道自己是谁吗?”描述黑帮的电影里常说:“你去打听打听这是谁的地盘。”现在一句很流行的话是“我爸是李刚”,都是要表达角色。角色定了,关系就好处了,关系不好,很可能就因为没摆好自己的位置。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三类: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这其中,情感性关系比较长久、稳定,这个关系可以满足个人的关爱、温情、安全、归属等需要。其余两种关系,多建立在地域,或者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比如老乡,同学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人情、面子和关系”三者间关系的处理要有适当区别。我们并非要求凡事不讲人情、不讲关系,而是要看清实际存在的状况。只有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搞清楚了,才能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制定出一套完全不符合人情与面子的规则。事实上,这样的规则出来后,往往难以施行。

  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在处理社会活动时能做到:既讲人情,又讲关系,但是同时讲道德、讲原则。

第261讲

题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国共产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讲人:桑玉成 上海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博导

时间:6月2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桑玉成,1955年生,江苏张家港人,法学博士,政治学者。现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江晚报 科教·大讲堂 d001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做客人文大讲堂说“人情”
中国人“要面子”的文化背景
2011-06-22 钱江晚报2011-06-2200007;钱江晚报2011-06-2200011;钱江晚报2011-06-2200014;钱江晚报2011-06-2200012;钱江晚报2011-06-2200017;钱江晚报2011-06-2200013;钱江晚报2011-06-2200016;2032453 2 2011年06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