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4版:“有耐心,有条理 是工作法宝,也是种承诺”

80后党员——王海江

“有耐心,有条理是工作法宝,也是种承诺”

     浙工大之江学院图书馆人声鼎沸。这是高考后的首次志愿填报咨询会,各个分院的展位,连成一个宏伟的“长蛇阵”。在一大堆桌签后面,王海江的笑容格外惹眼,这个经贸分院的学工办主任,是来得最早的校方代表之一。

  从后面看,王海江背上的汗“勾”出一个不规则的几何形。搬桌子、整资料、排人手,这是他前1个小时忙碌的“成果”。

    王海江终于有时间拿起面前那杯绿茶,刚喝了两口,一位学生家长打破了他的“小憩时段”。这是一个保养较好的母亲,眼神中隐约投射出惴惴不安。她已经在会场里逛了三圈,手捧一大堆资料,却明显缺乏笃定感。

  当她第四次从桌前走过时,王海江主动打招呼:“有什么能帮你的吗?”女士迟疑片刻,欠身坐下:“我女儿理科考了458分,能进你们学校吗?”

  在招生咨询会上,这是所有家长最直白的表达方式。王海江的第一反应是微笑。他的笑说不上很好看,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对于一个负责招生的老师来说,这种心理暗示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个特殊阶段,往往家长的神经比考生更紧张。“你女儿的分数不错。”这8个字,让对方的表情瞬间趋于平和。“但现在说录取还太早,要知道,第二批的投档线都还没出来呢。”王海江尽量让自己的语气裹挟最少的感情色彩:“你不妨先了解一些专业的特色,早点做准备,肯定错不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引导学”示范。这位母亲仍坐在王海江面前。看着眼前的资料,这位母亲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财务CPA”上,并开始反复询问这个新开专业的情况。当得知这个专业将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分流,她又委婉打听起其他考生的成绩。

  王海江还是微笑,他太理解家长们的想法了——心里没底,所以极度渴望在招生老师那里得到某种肯定,哪怕一点点暗示。“我的建议是,先问问你女儿的兴趣爱好,毕竟要来这里念书的是她。”这句话像是一下子点醒了那位母亲,她不好意思地笑着,然后掏出手机:“对对对,我这就和她商量一下。”

  “耐心和条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法宝。呵呵。”对于王海江,这两样是最熟悉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工作来说,这却宛若两个巨大的承诺。

     一个胖乎乎的同行来找王海江,他朋友的儿子考了612分,想问问工大本部哪些专业最好。“经贸、机械、信息。”王海江随口蹦出几个字。或许是觉得太随意,很快王海江又打起手机,给本部的朋友打了个电话:“612分,哪些专业稳一点?”一边问,他一边飞速地在小纸条上记录,完了递给同行:“这个分数,基本上可以随便挑(专业)了。”

  当然,招生不是学生工作的全部内容。咨询会临近结束时,一位男生来找王海江,这是他带的毕业班学生。原来,这位男生在苏州某银行找了份工作,但对方要先进行两个月的培训,之后再淘汰一批人,这让男生感到压力很大。

  “有风险,才证明这份工作的含金量嘛。”王海江像个大哥一样拍着对方的肩膀,“没事,我相信你。这点小难关都冲不过去,绝对不是你的风格!”说这句话的时候,王海江脸上依然挂着招牌式的笑容。

           本报记者 陈宇浩/文

                 吴煌/摄


钱江晚报 “有耐心,有条理 是工作法宝,也是种承诺” d0004 “有耐心,有条理是工作法宝,也是种承诺” 2011-06-30 钱江晚报2011-06-3000013 2 2011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