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中国新闻·焦点

“大事”岂能如此“化小”?
公开为何如此艰难?

“大事”岂能如此“化小”?

公开为何如此艰难?

  国家海洋局终于出面通报了渤海油田漏油调查情况,油田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下降到了劣4类。

  中海油不是说泄露范围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吗?怎么漏油影响的却是840平方公里海域?

  中海油不是说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不利影响吗?怎么海水水质会从一类水质恶化为四类水质?

  难道,中海油还有自己有别于常识的计量标准,200平米等于公众的840平方公里?

  难道,中海油还有自己独有的评价指标,劣四类水质还只是无关痛痒的毫无影响?

  对于中海油来说,有一说一就这么难吗?如果说,在事故被披露之初,面对此起彼伏的质问,中海油的粗暴删帖和拒绝回应的鸵鸟政策是对民众情感的第一次伤害,那么,此时此刻,还以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来披露信息,那就是对民众情感的第二次伤害——很明显,后者要比前者更让民众难以接受。作为一家国企,就是这样履行社会责任的?就是这样展现你的道德血液的?

  被如此严重的污染事实一记耳光打在脸上,中海油是否感到疼我们不知道,可面对中海油瞪眼说瞎话的行为,民众却有一种被欺骗之后的痛彻心扉,就更有理由质问:中海油还有多少事情瞒着民众?

  可惜,这些问题得不到答案。

  我们还想问:一起漏油事故,为什么会存在1个月的信息“真空”期?

  有关部门回答说:“受各种原因制约”。

  “各种原因”肯定是很大的原因。

  但原因复杂,可以“稍后查明”;数据调查需要时间,可以“稍后公布”;基本的新闻事实——漏油了,绝不会只有200平方米,总是可以明确的。为何要在质疑声四起之后,有关部门才姗姗来迟?如果没有网友的微博、媒体的坚持,公众对此事的真相了解,还会拖延多久?

  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不是对民众的恩赐,而是不容推卸的责任。“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喊了多少年,但为何一到具体事件,有关方面最先想到的还是瞒和骗? 

     本报特约评论员 温国鹏


钱江晚报 中国新闻·焦点 a0013 “大事”岂能如此“化小”?
公开为何如此艰难?
2011-07-06 2052548 2 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