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航母”
——军事专家解读中国改建航母
中国宣布利用废旧航母平台进行改造之际,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少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大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这艘航母的用途、影响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科研试验和训练平台”
记者:这艘航母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尹卓: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中国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过程,必须从科研试验开始,主动力、管路设计、材料、电子等一个装备一个装备地解决技术问题。此外,这也是培训人员的平台。比如,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以前只能在陆上进行,今后可以到航母上训练起降。
记者:为什么改建废旧航母而不是建造一艘全新的航母?
尹卓:我国从改造一艘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
曹卫东:节省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根据我们的国情作出的决定。
记者:中国人的“航母梦”由来已久,我们为什么选择现在改建航母?
曹卫东:建造航母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工实力,也离不开国家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建造工程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目前面临的海上安全形势复杂,保护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战略物资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都需要航母平台。
“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记者:完成改建和入役之后,这艘航母将对中国海军的战斗力提升发挥什么作用?
尹卓:拥有航母,海军将逐步建立起初步信息化、完善机械化的力量体系,固定翼舰载机的建设与运用将填补海军建设的重大缺项。
曹卫东:这将是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提高海军完成使命任务的能力。
记者:从改建到形成战斗力有多远?
曹卫东:有两个阶段,一是在造船厂里建造,二是在达到设计要求后交付军队进行训练。目前这艘航母处于第一阶段,距离将来的实际使用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尹卓:美国建造“尼米兹”级航母,周期大约为4到5年,其他国家时间更长。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从开始服役到形成编队作战能力用了近10年。我们的航母虽然是改建的,但舰上所有设备都是新的,跟船体存在兼容性的问题,所以周期也会比较长。
记者: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标志是什么?
尹卓:航母的适航性问题解决;各种作战设备和电子设备等正常使用;舰载机能够平稳起降;航母能对舰载机起降和各类作战行动实施指挥;护航舰艇编队能够对航母有效实施支持。
“中国改建航母不会打乱地区平衡”
记者:就武器本身而言,航母属于进攻性还是防御性武器?
曹卫东:航母属于进攻性武器,因为它的作战平台主要是飞机,以夺取海上制空权、制海权为目的,并作为整个编队的核心和指挥平台发挥作用。但是,武器用于进攻还是防御,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防政策。
记者:拥有航母之后,中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战略是否即将转变?
曹卫东:不会转变。武器装备的建设服从服务于国防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我国海军不会因为拥有航母而改变近海防御的战略,我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也不会改变。
尹卓: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作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倡导构建“和谐海洋”、反对霸权主义,因此改建航母增强的是亚太地区的和平力量,不会打乱地区平衡。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拓展,中国海军在发展远海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将来的科研和训练使用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难点?
尹卓:任何装备的发展都是有困难、有风险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就曾多次在跑道、螺旋桨、动力等部位发生故障。我们的舰上设备是全新的,可靠性有待检验,人员训练也可能会有失误。我们对这些困难和风险有技术和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