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深度

文章导航

  破例坐一回动车,朱平赶着回家看骨折的爸爸

  在北京这个晴朗的早晨,梳着马尾辫的朱平和成千上万名旅客一样,前往北京南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大一女生,将在当晚19时42分回到故乡温州。

  对于在离家近2000公里外上学的朱平来说,“回家”也许就是她7月的关键词。不久前,父亲因骨折住院,所以这次朱平特意买了动车车票,以前她是坐28个小时的普快回家的。

  12个小时后,她就该到家了。“你就在温州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吹空调等我吧。”她对同学这样说。

  就在出发前一天,这个“超级爱睡觉电话绝对叫不醒”的姑娘生怕自己误了火车。在调好闹钟后,她还特意拜托一个朋友“明早6点打电话叫醒我”。

  23日一早,20岁的朱平穿上浅色的T恤,背上红色书包,兴冲冲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陆海天去温州,打算开始暑期实习

  就在同一个清晨,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2009级学生陆海天,也向着同样的目的地出发了。在这个大二的暑假里,他并不打算回安徽老家,而是要去温州电视台实习。在他的朋友们看来,这个决定并不奇怪,他喜欢“剪片子”,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并为此修读了“广播电视编导”双学位,“天天忙得不行”。

  陆海天热切地企盼着这次机会。开始他只是买了一张普快的卧铺票。可为了更快开始实习,他在出发的前几天又将这张普快票换成了一张动车的二等座票。

  23日6时12分,陆海天与同学在北京地铁八通线的传媒大学站挥手告别。

  7时50分,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途经温州南站的D301次列车启动。朱平和陆海天开始了他们的旅程。

  后来,人们知道陆海天坐在D301次的3号车厢。可有关朱平确切的座位信息,却始终没有人说得清。

  几乎就在开车后的1分钟,陆海天拿起手机,在人人网上更新了自己的最新信息:“这二等座还是拿卧铺改的,好玩儿。”朱平也给室友发了条“炫耀”短信:马上就要“飞驰”回家了,在动车上,就连笔记本电脑的速度也变快了,这次开机仅仅用了38秒。

  D301上,陆海天和朱平的人生轨迹靠近了。在学校里,尽管他们都曾参加过青年志愿者协会,但彼此并不认识。

  他俩的事业和人生才刚刚开始

  朱平真正的人生几乎才刚刚开始。大一上学期,她经历了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分手,然后“抛开了少女情怀,寄情于工作”,加入了校学生会的技术部。在这个负责转播各校级晚会、比赛的部门里,剪片是她的主要任务。室友们还记得,她常常为此熬夜,有时24个小时里也只能睡上两个钟头。

  黄一宁是朱平的同乡,也是大学校友,直到今天,他眼前似乎总蹦出朱平第一次穿上高跟鞋的瞬间。“那就是我觉得她最漂亮的样子。”一边回忆着,这个男孩笑了出来。

  可更多时候,朱平穿的总是在街边“淘来的,很便宜的衣服”。当毕业的时节来临,朱平又冲到毕业生经营的二手货摊上买了一堆“好东西”,“那几天,她都开心极了”。

  她平日花钱一贯节俭,甚至每个月的饭钱不到200元。这或许与她的家庭有关,邻居们知道,朱平的父亲已经80多岁,母亲60多岁,这个乖巧的女儿总是不希望多花家里一元钱。

  就连这趟归心似箭的回家旅程,她也没舍得买飞机票。

  “车上特别无聊,座位也不舒服,也睡不痛快,我都看了3部电影了。”朱平在发给黄一宁的短信里抱怨,“我都头晕死了。”

  在这个漫长而烦闷的旅途里,陆海天也用手机上网打发着时间。中午时分,朋友在网上给他留言,“一切安好?”

  他十分简短地回答了一句,“好,谢。”

  在陆海天生活的校园里,能找到很多他的朋友。这个身高1.7米的男孩是个篮球迷,最崇拜的球星是小牛队球星贾森·基德,因为基德在38岁的高龄还能帮助球队夺取总冠军。

  师兄谢锐想起,去年的工科生篮球赛上,陆海天的任务就是防守自己。那时,谢锐还不认识这个“像基德一样有韧性”的男孩,被他追得满场跑,“我当时心里想,这师弟是傻么,不会打球就知道到处追人。”

  在赛场内外,陆海天都是不知疲倦的男生。他曾担任过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对讲机里总是传出呼叫陆海天的声音”。志愿者们在高近10米的报告厅里举办论坛时,也是这个男孩主动架起梯子,爬上顶棚去挂条幅。

  如果不出意外,他本该成为一个记者,冲到新闻现场的最前线。而第二天到达温州,是这份规划中事业的起点。

  在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有关陆海天和朱平的信息并没有留存太多。人们只能依靠想象和猜测,去试图弄清他们究竟如何度过了整个白天。“希望”也许是7月23日的主题,毕竟,在钢轨的那一端,等待着这两个年轻人的,是事业,是家庭。


钱江晚报 深度 a0008 2011-07-28 2084935 2 2011年07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