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5版:调查记者·新生代

他们也沮丧:
经常有挫败感

  “‘好吧’,这是我2009年养成的口头禅,意思是我接受,但是无奈地接受。”陈小莹在她2009年的年度总结中这样写道。这一年,发生很多事,而她时不时被要求,不得再继续跟进部分选题。“这就是在一个已经步入稳定期的媒体干活的记者所面临的困境。好处是,你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这张报纸累积的公信力帮助你取得信任。坏处是你必须看到它的成熟,承认边界,然后才是不断试探你可以做些什么。”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面对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上午见到的是‘朱门酒肉臭’,下午就看到‘路有冻死骨’,心理落差很大。”仍漂在北京的欧阳洪亮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做了7年调查记者,明知道“文以载道”很难,却还是希望一篇文章见报,都会有一些改变。

  这是他们共同的感受:经常性的挫败,然后自我修复,等下一个事件发生,再一次投入。

  调查记者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似乎在走着与前辈们一样的路。若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更专业、更职业化,少一些“好勇斗狠”、“侠客义气”,多一些调查手段、技术分析,让他们的报道逻辑更严密和证据更充分。

  欧阳洪亮的手上经常同时做着两三个题目,同时跟进多个线索,而《财经》的风格是调查性报道多使用书面证据,少一些口头陈述,对他们来说,在报道之前看数万字的文字资料是“基本功课”。“‘央视大火’这个系列光是跟进线索、收集资料,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欧阳洪亮说,这不算多的,罗昌平做《公共裙带》一稿,从2007年做到2011年,4年时间就在做一件事——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证据,不厌其烦。

  新闻是易碎品,一个调查记者的追求,只是通过他的努力让他产出的新闻产品不易碎。有时候,他们感到骄傲的地方在外人看来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在某篇报道中点了某人、某企业、某部门的名,比如挖到一点别人没有发现的消息,找到了别人没有找到的事件关联人……


钱江晚报 调查记者·新生代 c0005 他们也沮丧:
经常有挫败感
2011-08-29 钱江晚报2011-08-2900016 2 2011年08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