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07版:杭州新闻·屋檐下

文章导航

隔壁邻居,住了一年多互不相识;匪夷所思的是,俩人还是同事

唉,这就是我们的现代邻里

  家住永康苑的小王近日遇到一件让自己哭笑不得的事,住在隔壁一年多的邻居竟然是单位同一个部门的同事,两人住在隔壁的两套房子里,还共用同一个进户大门,居然一年多都没有碰过面,这让小王怎么也想不通。

同单位两个小青年,隔壁住一年互不知晓

  两年前,小王因为工作原因从朝晖二区搬到了永康苑的一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隔壁一套房子是两室一厅的,两套房子属于同一个房东。大约一年前,隔壁那套租给了一个年轻女孩,房东跟小王无意中提过那个女孩姓申,好像和小王是做同样的工作的,小王当时没放在心上。

  今年5月,小王调到了同个单位的另一个部门,在开会时,有个女孩突然坐到小王旁边说:“你是XXX吗?是不是也住在永康苑?我就住你隔壁哦!我是申XX!”小王起初一头雾水,后来听小申详细说起住址才恍然大悟!

调查让人惊讶,40个人只有1人主动访过邻居

  在知道小王和小申的故事后,记者展开了一个关于邻里关系和社交的微调查,原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守着电脑,却不愿走出房门。有人在微博上笑称:自己的嘴巴差不多都丧失交流功能了。

  微调查问题:

  1.每天上网习惯性开QQ、微博吗?

  2.和朋友经常见面吗?如何保持联络?

  3.上次和父母见面是什么时候?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4.如果早上忘了带手机会不会回家去取?

  5.能忍受断网一天吗?如果不能,为什么?

  6.有没有主动拜访过邻居?有没有邻居主动拜访过你?

  7.和邻居是朋友吗?如果是,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记者在街头、网络等地随机抽选了40位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读者。

  在“有无拜访过邻居”这个问题上,有32位读者明确表示“没有”,有8位读者表示拜访过邻居。但这8位中,有些是因为住在隔壁的邻居本来就认识、或者是亲戚,也有的因为是单位的房子所以邻里都认识。主动去拜访不认识的邻居的读者只有1位!

  读者黄小花说:“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和邻居都很熟的,但是现在没有拜访过邻居,现在的邻居只是面熟,见面会打个招呼,算不上是朋友。”

  而担任IT技术员的读者肖飞飞说自己没拜访过邻居,但有邻居拜访过自己,不过只是为了“借东西”。

  关于“微调查”的调查结果,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家马良认为,现代邻里关系没有过去那样亲密是正常的,不仅是我国有这样的情况,全世界各地都有这种情况。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职业压力比较大,没有机会跟邻居接触,对邻里关系的关注度下降了。”马教授说,邻里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是一种非正式的支持系统,由于如今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和家人、朋友沟通,距离远近不再是问题。

  而现在的邻居即使认识也很少互相拜访的原因,主要是双方的共同点、兴趣点差异比较大,共同语言很少。但是,邻里之间互相不交流、没有交集肯定不好。马良认为,要将现在的邻里关系拓展为社区关系,社区要发挥作用,让居住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家产生共同的社区利益。

  》》》》》 记者手记

  记者本人是典型的“80后”,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去邻居家串门吃“百家饭”,王家姆妈蒸的大白菜简直就是“人间极品”,还有杨家大叔去河里抓来的活蹦乱跳的鲫鱼,因为嘴巴甜,总能蹭到很多美食。

  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也是邻里们帮衬着,都说“远亲不如近邻”,隔壁家姐姐出嫁的时候本人还作为娘家的亲戚一起“陪嫁”呢,那时才10岁,脸上给扑着红艳艳的脂粉,别说多喜庆了!

  有个同事小时候住在一幢五层楼的小院儿里,每天出门上学,和邻居们打招呼从五楼一路叫到一楼,邻居们都是知根知底。

  后来长大了,我开始在城里定居的生活,发现小区里很多老邻居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每天早上出门采访会看到老邻居围坐在小区大门口遛狗、聊天。但是年轻的邻居们之间就有点互不相识的味道了,住在我隔壁的是一对老夫妇,家里女儿出嫁了,老夫妇在我搬进来那天有来认门,让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但是有一天他家女儿回来做客,我上前打招呼,她很警觉地绷起了脸。

  小时候那种能互相蹭饭的邻里关系,只存在于记忆里了。

  王金帅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屋檐下 h0007 唉,这就是我们的现代邻里 2011-09-01 2128823 2 2011年09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