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9版:科教·生命

“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在各地展开

有10类人患老年痴呆风险高

  昨日,在全国各地,“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形成高潮。“印象·痴呆——防治痴呆从知晓开始”为主题的讲座走进社区。来自杭州各大医院的20余位专家来到4大社区,600余位市民现场接受了记忆力、回忆力等测试。

  这次行动是由省医学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和神经科分会主办的。

  昨天,专家告诉记者,有10类人是患上这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分别是:有家族史遗传的,有基因缺陷的,有脑血管硬化的、有脑外伤的、曾患有抑郁症的、由40岁高龄妈妈生产的、出生时受到产道挤压的、终身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做单纯体力活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这些因素中,有的是可能,有的是很可能,有的则是迟早问题,只要寿命足够长。”省人民医院精神病专家于恩彦解释说。

  “老糊涂”是误区

  年青时努力学习,中年时拼命工作,那么到60岁退休时,你的各方面能力如何?这时我们就需要为预防老年痴呆早作准备了,让你有质量地活到90、100岁!

  “‘老糊涂’是个误区,只要不痴呆,90岁照样可以算得清、记得住!”于恩彦肯定地说。于恩彦演讲时,给200多位中老年居民分发了一份国际上通用的老年痴呆筛查量表。记者发现,考的是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回忆能力等。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60岁的老大伯、老大妈基本上能得满分30分,而80岁、90岁的老人,则只有20分左右。“有一定学历的人,26 分以下,表明可能有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了。”于恩彦解读道。

  另一项测试游戏是画钟。要画得圆,时间顺序排得准,最后于恩彦要求标明的时间是8:20,结果收上来一看,五花八门。有的钟呈偏圆,有的钟数字不成圈而成行,有的钟数字翻倒……痴呆症已悄悄来袭。

  预防痴呆,退休转型要成功

  为何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多了?为何高智商的人也会痴呆?退休了,重建怎样的生活方式有助预防疾病?

  昨日记者把这些问题抛给参加义诊的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丁美萍教授。她说:“进入老龄社会,人足够长寿,老年病自然就多见了;是否得病,与智商无关,与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有关,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退休后,呆在家中易患病,一定要走出去,重建自己的活动圈。像孩子一样,一个原则,要多动,怎么动都有益,只要是多运动、多动脑、多说话都好。”

  老来不愿动的人往往与性格、兴趣有关,丁教授建议,年轻人养孩子,与其注重智力培养,不如多培养孩子的兴趣好爱,不如培育他们乐观自信的个性。这样的人,老了懂得“老来俏”,有益健康。

  “如果不幸家中有老年痴呆症老人,除了早诊早治,按医嘱服药,七分之功是护理。家人要像对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要多陪伴,与他们多做游戏,延缓记忆、自理能力的衰退。”丁美萍说。

  如何更多给病人、给家属一份社会支持?昨日,杭州下城区卫生局局长蔡延平当场表示,愿意融合社区卫生资源,为患者提供康复场地,与大医院专家和钱报携手共创防治疾病的新模式。

  本报记者 谷伊宁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c0009 有10类人患老年痴呆风险高 2011-09-22 2155153 2 2011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