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1版:辛亥百年

文章导航

青春课堂续风骨

本报今推辛亥百年特别报道
第四篇章“启蒙一课”

  辛亥百年,回望教育。

  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上最高贵的读书种子。“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

  戊戌变法的失败,阻断了体制革新的曲径,先知先觉的国人猛然发觉,文明的再造才是更急迫之事,开始把教育当作一项收效于将来的大事业去用心经营。

  于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夜,二十多所新式学堂在浙江陆续开张——

  项兰生、陈叔通创办了安定学堂,办了最早的白话文报纸《杭州白话报》,宣传新思潮,支持光复会;

  蔡元培走进绍郡中西学堂,倡西学,编教材,开图书室,“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

  周树人来到浙江两级师范教生物,联合穿长衫的先生们发动“木瓜之役”,继而也转到绍郡中西学堂任教,率学生集队出城迎接王金发的光复部队;

  顾文郁靠四个儿子给的贴己钱,开办杭州女学堂,放足、倡男女平等,开思想解放先风,钱钧夫、邵飘萍都是女生们的教员;

  沈雁冰转学嘉兴府中学堂,感受开明的学风,感知民主的精神,最后用一只死老鼠向老旧的学监说了拜拜……

  当年的安定学堂,成了今天的杭州第七中学。

  绍郡中西学堂变作今天的绍兴一中。

  浙江两级师范成为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

  杭州女学堂现在叫杭州第十四中学。

  而嘉兴府中学堂,是为嘉兴一中……

  当年安定学堂的两个学生,一路南下,起事于广州黄花岗,成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两个。

  蔡元培成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周树人以“鲁迅”之名崛起于文坛。

  钱均夫培养出一个很有名气的儿子,叫钱学森。

  沈雁冰也成了文化人,笔名“茅盾”……

  新式教育的兴起,新思潮的涌动,是辛亥革命的推进剂,进而挽救了这个民族。

  百年风烟,辛亥精神已然刻进课堂的脊梁。

  百年之后,我们再访课堂——那些与辛亥同年,甚至比辛亥更年长的青春课堂。

  琅琅的书声,流转的文脉,传承着百年来的风骨。

  那些故事依然在讲述,尽管当下的解读已更具这个时代的气节,但延续至今的教育力量,仍然无法遏制地激昂着代代青春。

  扫去历史的尘土,露出一个世纪。

  让我们重温这一课,重拾惊叹和敬畏,为了辛亥百年以来与教育相关的种种。

  历史缄默。百年前的读书种子,依然站在那儿。

  百年后的90后和你的家人,请随我们进入课堂。

  本报记者 汤霁英


钱江晚报 辛亥百年 d0001 青春课堂续风骨 2011-09-27 2155343 2 2011年09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