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调查篇

文章导航

医院缺护工,但愿意干这行的人却不多
觉得自己干的活不“体面”,有的护工一直瞒着家人子女

招个好护工,难在观念上

  本报记者 陈锦 郑剑瑾/文

  护工难招,在江浙沪本不是新闻。

  但如果没有这次调查、这次亲历,我并没有想到原来这道“题”如此难解——

  这几天,记者跟着杭州下城区保全家政服务部负责人沈保全一直穿梭于医院的病房和劳动力市场,希望能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找到几名愿意做护工的人。“现在医院的一些病房,缺些护工,但愿意做这一行的人却很少。你也看到了,一天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沈保全很无奈。

  其实,目前在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工缺口并不是个例,不少杭城的医院都缺护工。

  不用风吹日晒,工资也稳定,为什么护工难招?本报记者想找到一个真实的答案。

现状:路费全报,缺口还是填不上

  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有护工50余名。

  数量听着不少,但其实缺口很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冯志仙解释说,去年卫生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要求,而来他们医院治疗的病人以重病患者为主,在基础护理服务上,仅仅依靠护士是不够的。

  有句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护工作为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润滑剂,作用不言而喻。可现在的情况是:在这数量极为有限的护工队伍里,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人基本都是在实践中“自学”,而护工的流动性又大。因此医院里,特别是外科病房一直比较缺护工。

  为此,下城保全家政服务部深有感触,工作人员说,现在护工太难招了,甚至给对方报销路费,对方都不愿意来。

  比如今年春节后,在一位安徽籍朋友的推荐下,他们联系到安徽省的一名中年妇女,这名妇女答应来杭州做护工。可是,听说用工单位不提供住宿,即使提出给她报销路费,她也打了退堂鼓。

  其实,不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缺乏护理员,其他医院也捉襟见肘。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陈爱初说,浙江省人民医院共有30多个病区,需要100名左右的护工来做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但目前的人数只达到了60%。

探因:赚得不多,面子这关更难过

  45岁的丁阿姨来自江西省的一个偏僻农村,目前在杭城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肾病房做护理员,每个月的工资为2000元左右。她给我们的理由是:赚得不多,除去各项开支,她每个月只能存下1000元。

  “每月租房要500多元,吃饭我是自己带菜的,可一个月也要150元左右,再加上手机、交通费和水电费,一个月怎么也得1000元。”丁阿姨这笔账算得很细,她觉得杭州经济比较发达,但消费也高,特别是租房的费用很“吃力”,“所以很多人听说医院不包吃住的,都不愿意来。”

  赚得不多,但干得不少。在杭城一家医院的肾病护理中心,冯阿姨和另外一名护理员负责40个床位的护理,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冯阿姨说,早上6点开始,她就要给病人整理床单、剪指甲、打开水。如果住院的病人属于特级或一级护理,她还要为他们翻身、擦身。

  沈保全也补充说,护理员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他们多数时是需要站着,而且经常要干体力活,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我们在劳动力市场随机采访了数名不愿干护工的人,大家的理由出奇一致:“干那活要是被亲戚朋友知道了,谁能丢得起那人啊!”即使是记者采访的5名医院护工,他们也觉得护理员“不体面”。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季阿姨就是这样。每次回老家时,遇到亲戚朋友,总觉得有些尴尬。“他们总会问我在杭州做什么工作?”季阿姨的回答一直都是:在医院搞卫生的。

  在她看来,拿着扫把要比拿着别人的便桶,说出去“有面子一点”。“如果我告诉他们,是在医院伺候病人,还要给病人擦屁股,那要被他们笑的。”

对策:提高护理员的福利待遇

  怎么解决这道难题,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首先得提高护理员的工资待遇和用工环境。

  “用工单位可以根据护理员的工作年限和护理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工资涨浮空间。另外,用工单位可以提供一些集体宿舍,这样可以极大降低护工的生活支出。”

  杨建华提议在解决了物质困难后,护工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被“关注”,“比如,护理员行业协会可以不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及业余生活等,引导护理员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加强对市场中介的管理也很重要,毕竟只有环境好了,才能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护工的队伍中来。”

  陈爱初则建议“合作”:一些医院可以尝试跟大专院校紧密合作,定向培养具有专业化知识的护工,从而稳定护工队伍。


钱江晚报 调查篇 a0006 招个好护工,难在观念上 2011-09-27 2160367 2 2011年09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