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节吸引国外名校校长探讨生命教育
绿城育华开设生命必修课
本报通讯员 詹聪聪 本报记者 梁建伟
“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探索”,围绕这个主题,记者昨日在杭州,见到了来自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外名校的校长们,热烈讨论的场景。他们都是来参加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的。
美国一学校
每个班级配心理老师,每天都有生命课
现场来了这么多国外名校校长,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进行生命教育的。
“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美国帕克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14年级的私立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心理老师,有的班级还不止一个。学校十分注意每阶段问题的具体解决。
他们每天都有生命课,在生命课上,老师都会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在纸上,如果没有,也要在纸上写上没问题。
校长Jerrold Katz认为,生命教育与家庭、家长们有很大的关系,他会面试一届新生的所有家长。
有一次,学校初中部有个学生失恋了,老师想去安慰,而女孩却对老师说,校长都已经教过我们怎么分手了:比如在什么时间说比较合适,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怎么说不会让对方尴尬、留面子。
当然,Jerrold Katz也会有难题:“让我头痛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驾车安全,在我们那里16岁就允许喝酒,怕他们酒驾;还有就是网络社交。”
“高度的情操,关怀社会,有卓越的领袖素质,发挥自己创意与潜能,这是我们的目标。”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李开森,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学校的。
他们学校高中部开设育人课程,班主任和教育顾问提供全方面的内容,来充实学生两年的学习。
学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海外与内地社区服务,从德智体等各方面,培养学生课堂以外的技能。学校每年提供两次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点滴。
杭州绿城学校
高一生命教育是必修课,每周一节
“这学期,我们在高一就开设生命教育课,每星期一节,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们的生命教育,多以感性的体验为主,接下来想对学生增加一些理性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倪静老师说,她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第一次生命教育课,让倪老师难忘不已。“那次我给每个学生一勺苜蓿种子,有一些学生却问我这种子是否煮过,我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种,当他们发现这些种子在他们的照料下发芽成长了,他们高兴不已。当我让学生们把种子裹在面包中吃掉时,很多学生很不舍得。我告诉他们种子终将会死去,但它有着丰富的营养,学生们终于动口吃了。”
倪老师说,令她感动的是他们在种子即将死亡的时候,在各自的种子中标上“你的爸爸,你的妈妈”的字样,还有一个小男孩还说出这样的话:“没有能力的时候,就不能让孩子盲目地出生。”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韩似萍老师,研究生命教育多年,她认为,教育就是陪伴孩子一起走过生命的过程,教育要懂得积极开发孩子们生命的潜能。
“好比网络,网络生活是现代人的生活,现代教育不是让孩子停止玩网络,而是让孩子明白怎样在网络中成长与生存,让网络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