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受害,社会之痛
“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你不要像无尾熊缠着我/我还不想和你做朋友/你不要学劳勃狄尼洛/装酷站在巷子口那里等我/你不要写奇怪的诗给我/因为我们没有萍水相逢过”——《我是女生》,是会害羞的女生,懂得拒绝的女生,会自我保护的女生。
但是,现在,一些女生,可能还不在少数,羞涩感流失了,或者说,生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以及更宽泛的社会环境,没有培养起她们的羞涩感来,她们少了一道自我保护的防范机制,说得具体点,她们缺乏一种必要的距离感,本来这种距离感会告诉、提醒她们的本能,远离某种潜在的危险。
甘肃永靖县黑老大孔得红,就是利用一些女生不懂自我保护,骗奸女生达10人左右。高中女生许佩佩是随好友去歌厅包房,“偶遇”孔得红,喝了他递上的饮料而晕过去而被强暴;另一女生王丹,当孔得红要她“到我房子里喧一会儿”(当地方言,指聊天。——记者注),她竟没有意识到有危险,被孔轻易得手(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青春无羞涩,等于不设防。如果18岁的许佩佩有足够的敏感,应该会在歌厅包房门口止步,或者干脆拒绝去歌厅这种少女不宜的地方;如果王丹有起码的距离感,就不会傻乎乎地跟孔去酒店房间。等到被侵犯,她们的羞耻感才受到刺激,但是,这个时候,羞耻感所起的作用,不是自我保护,而是让她们隐忍,继续受辱。
另一群上海中学女生,则是主动丢弃了羞涩,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没有羞涩感的阻拦,组成了“援交”团体,互相介绍“客人”,用身体换取零花钱(11月6日《新民晚报》)。
本来,对花季少年来说,羞涩感既具审美价值,也有道德价值——其实这两种价值是互为表里的——少女因羞涩而显出端庄凝重的美姿,闪耀着自尊的光辉。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中的拘谨、回避,是一种道德与审美的反射,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表示,也是纯真心灵的外露与传递情感的特殊语言。这种羞涩感是一道既脆弱又坚固的屏障,让少男少女能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驰骋想象和幻想,让他们的心智与情感自然地、慢慢地成熟。
本来,比较健康、正常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方面,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成人世界之间应该有所区隔,以免成人世界的信息过早侵入破坏相对纯真的少年世界;另一方面,成人应该约束自己,以免出现自身行为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分裂——分裂的结果只能是教育的虚伪,把受教育者引向反面。但是,现今的现实恰好相反:成人世界呈现出欲望强烈而羞耻心淡薄的景象,包二奶、为富不仁、仗势欺人、攀附权贵、欺贫爱富,许多曾经是可耻的事情变成了体面的选择。在孩子面前大谈荤段子,教育者(包括省一级的教育科研单位)利用权力向中小学生大肆推销教辅书赚钱,诲淫诲盗而毫无顾忌,羞涩感这道本来就脆弱的防线早已决堤溃坝。裸呈的青春既已被成年的欲望打上价格的标记,那么用稚气未脱的身体换取金钱就不再是羞耻之事。
昨天还有一则新闻其实已不是新闻:两个女中学生对一个女生大打出手,拳脚并用,出手凶狠。看视频时,觉得那个被打的女生很可怜,后来觉得两个打人的女生其实更令人同情——被打的女生毕竟还是女生,而打人的两位还是女生吗?那么,是什么夺走了她们本来的性别角色呢?她们将来如何去履行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社会还在不断地制造出这样的女生来——她们今天的样子,就是明天的中国景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