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7版:全民阅读

本报专访“三农”专家顾益康教授

有一技之长
农民工就会在历史上消失

  顾益康被称为“超级农民”。

  农民,千百年来一直处在社会最底层。跳出农门是许多人一辈子的梦想。怎么还有人拿“农民”这顶帽子送人?怎么还有人乐意戴“农民”这顶帽子?

  直觉告诉我们,这个人物一定有戏。

  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当代浙江学者文库”中的《顾益康集》里,我们发现,在浙江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众多惠民政策的制订,众多惠民工程的推出,后面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他顶着“姓社”还是“姓资”的压力,大力倡导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从此一举超过江苏;

  他率先提出停征农业税,沿袭千年的“皇粮国税”首先在浙江被终结;

  他第一个提出浙江考生免费就读涉农专业,浙江农业后继乏人的难题由此得以缓解;

  他总结提炼的“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浙江扶贫模式在全国欠发达地区广为传播,国家商务部在浙江大学举行国际扶贫培训班,向第三世界推广浙江扶贫经验……

  他就是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现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三农部长、省政府参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

  记者(以下简称“记”):是什么让你保持对“三农”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和激情?

  顾益康(以下简称“顾”):1947年,我出生在宁波的北仑区。那个年代,因为人多地少,农民的生活很贫穷。1968年,我作为知青来到农村插队,一干就是10年,成了一个正劳力。但工分年年在长,收入却年年在降。我想买辆自行车,辛苦了十年,直到离开农村,这个梦也没有圆。这使我对农村的穷、农民的苦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我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累死累活一年,到了年底“分红”时变成了负数;为什么种棉花的收入比种水稻要翻一倍,可偏偏不让种?

  带着种种疑问,1978年,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杜尔阁的土地理论、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的理论,都让我着迷,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让我迷恋不已。《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革命理论的经典,也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由此,我确立了牢固的市场经济意识。

  记:在你推动的诸多“三农”改革中,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否应数“废止农业税”?

  顾:可以算吧。那是1999年,我到云和县调研扶贫工作,在田头,我与几个种香菇的农民聊天。

  “你们最喜欢什么干部,最不喜欢什么干部?”我问。

  “最喜欢扶贫办干部,他们给我们送钱送物送技术;最不喜欢乡镇干部,他们要钱要粮,我们要紧的服务他们却没有给。”农民们的回答让我陷入深思。

  2000年,我在调研中提出了把减免农业税费作为普惠性的扶贫政策建议。农业税的本意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但农业税的收取成本极高。如果说农业税是一瓶水,有半瓶水要养税务人员,有些乡镇税务所就有10多人。而税收上来到返还农民还要被层层截留,返还到农民手里,一瓶水只有几滴了。

  其实,农业税税额并不大,在2000年浙江省财政收入中,农业税仅占很小的比例。这微不足道的税额,对低收入农户来讲还是比较重的负担,而且还要付出影响干群关系的沉重代价,得不偿失。

  2001年,浙江省首先在欠发达地区免征农业特产税、屠宰税,随后停征了农业税。结果,邻省农民把茶叶拉到浙江卖,把猪拉到浙江宰。

  2005年,浙江全面废止农业税,成为全国率先废止农业税的省份。浙江作为黄宗羲的故乡,率先破除了“黄宗羲定律”。

  记:为什么提出“免费读农大中专”的建议?

  顾:最好的扶贫是智力扶贫。智力扶贫靠的是教育,而仅仅靠九年义务教育是不够的,我们的农村因为教育的落后却在不断生产着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欠发达地区农村低收入家庭,初中毕业因读不起普高和中职就外出打工,十几年后,他们又拖着伤残的身体、苍老的面孔、绝望的心态回到故乡,仍然还是政府扶贫的对象,这是没完没了的扶贫对象再生产啊。

  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初中毕业再读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农民工就会在历史上消失。初中毕业出去是小保姆,回来是老保姆,但卫校毕业是小护士,十年以后可能就是护士长。有文化,就可以带个“长”,没有文化,永远是农民工。

  现在农业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存在着没有牙的老农干不了现代农业、有牙的年轻人不愿意搞现代农业的严重问题。大中专的农学类招生处于萎缩之中,原因是有钱的不上农大,没钱的上不起农大,上了农大也不愿意学养鸡,也要改学计算机。但吃饭总不能吃计算机吧?鼓励青年上农大,最好的办法是省财政出钱。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很多事情,就是政府给农民贴钱,农民就给政府贴金,农民才能与党贴心。

  免费上农大和让低收入农民子女上职业学校,这两条建议被吸收到了浙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出台了大中专农业技术类专业免费读书、低收入子女免费上中专职高两项惠民政策。

  2007年,这两项政策被中央一号政策采纳。

  记:在这本书里,你对浙江农村改革道路的探索,有些什么最新研究成果?

  顾:浙江这30多年之所以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面,最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把着力点放在鼓励全民创业、创新上。从3000万农民中成长起来的500万浙商,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大众市场经济和民本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以改革开放的政策,来激发农民们的创造活力。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 c0007 有一技之长
农民工就会在历史上消失
2011-12-04 钱江晚报2011-12-0400019;2246156;钱江晚报2011-12-0400020 2 2011年12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