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3版:人文·文化

木心是怎么被我们认识的

  2006年1月,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终于在大陆出版。一手把这位早已名扬海外,却在大陆默默无名的文学大师推到众人面前的,是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

  1984年,57岁的木心在台湾出版散文集,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在华人文学界亮相,这时距离他写出第一首白话诗歌已经过去43年。

  木心出生在乌镇,自幼学画,读的是五言七律,却暗暗地写白话诗,十四岁时写出第一首诗歌:“时间是铅笔/在我心版上写许多字。/时间是橡皮/把字揩去了。/那拿铅笔又拿橡皮的手/是谁的手?/谁的手。”

  从此木心就愈写愈多,甚至还在杭州的报刊上刊登过。后来他在上海学油画,又到杭州拜于林风眠门下。到文革前夕,已经集结了二十本,他自嘲说,当时他的读者“与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约十人”。

  可惜的是,二十集的手抄本在动荡的岁月全被没收了。至此,木心早年的文字全部散失。

  1982年,木心来到了美国。同一年,陈丹青在纽约结识了他,从此成为他的学生。当木心在美国再度开始写作,台湾的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木心的文字影响了许多台湾文人,甚至演艺圈的明星。蔡康永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最钟爱的作家是木心。

  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木心引起的震动也波及到了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阿城、何立伟、陈子善及巴金的女儿最早在大陆传说木心。

  陈子善在《联合文学》上初遇木心的散文,即刻倾倒,他在后来评述木心的文章中写道:“我对这位文学鲁滨逊的入迷不是狂热的、一时的,而是执著的、持久的。”2001年,《上海文学》杂志约陈子善主持一个记忆老上海的栏目,他就把木心的长文《上海赋》在《上海文学》上连载了,这大概是木心散文首次与大陆读者相见。

  2006年,木心落叶归根,重新回到乌镇定居。次年,他的著作终于在大陆出版。现在,豆瓣上有木心的小站,他的作品虽不如畅销小说一样流行,却也在文艺青年中传颂。

  本报记者 郑琳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d0003 木心是怎么被我们认识的 2011-12-22 2270964 2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