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1版:本地新闻·巡城

文章导航

谁捐衣服,她就给谁打折

收入微薄的女摊贩连续六年为智障儿童捐文具数万元

  本报通讯员 汪世洋

  本报记者 盛伟 文/摄

  江山市培智学校是一所智障小孩学文化的学校。昨天上午,三轮车还未停稳,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围了过来,等待老师将“礼品”分发给自己,他们知道这些文具、衣物是一位好心人捐给他们的,但他们从未见过她。

  好心人叫王英,今年42岁,是江山市小商品市场卖文具的小摊贩。六年来,王英捐献的物品数量已无法计算,仅文具就价值数万元。

特校老师买文具牵出一段善缘

  王英一直在江山市区的小商品市场卖文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06年初,培智学校的一名老师来到王英的摊位前,挑选了一些便宜的文具用品。等到结账时,这位老师请求王英把价格压得再低一点,称自己任职的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学生全是智障孩子。

  王英急忙问这名年轻老师:“江山还有这样的学校?在什么地方?”

  “在长台镇,现在有100多个学生。”

  王英听罢不再说话。几天后,王英带着几麻袋文具,来到培智学校,把文具交给学校后,她在学校里转了几圈,参观了学生的宿舍和教室,便离开了。

  从此以后,培智学校经常能收到别人送来的各类文具。“具体收到了多少,谁也记不清楚了,每次都是好几箱。”培智学校原校长何贞妹说。

谁捐衣服,买文具就给他打折

  “我这里主要是文体用品,没有生活用品。”王英说,自把文体用品送到培智学校后,她发现这些智障的孩子,缺少的不仅仅是这些。

  有些孩子衣着破烂,还有些孩子穿着露脚趾的鞋子……“到我这里买文具的家长、孩子,很多穿着华丽的衣服,他们肯定有不穿的旧衣服,不如发动他们捐一些。”王英说。

  为了吸引顾客捐出旧衣服,她把一张大纸板挂在自己的摊位前,上面写着“如果您有旧衣服,请捐给智障的孩子们一些”。

  “广告”发出后,她陆续收到了一些衣物,不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上百名学生的需求。

  “谁捐衣服就给谁打折……”王英决定,为了提高顾客捐旧衣物的积极性,她索性给这些顾客打折。

  她很讲策略,介绍“促销”信息时,还绘声绘色地向顾客讲这些智障孩子的悲惨故事,结果,“没几天就存了十几麻袋衣服,我这里几乎放不下了。还有人把家里的洗衣机、电冰箱也送了过来,真是没想到”。

  说到这里,王英笑了起来:“智障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我好好地对待他们,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老黎义务指挥交通

一干就是两年多

  本报讯 他叫黎海清,是一名来自湖北恩施州的49岁农民,每月仅靠在温岭大溪镇打工的2000多元收入养家糊口。他不是民警,没有一分回报,但他每个傍晚都会出现在大溪104线东桥路段指挥交通,而且一干就是两年多。

  1995年,老家发生洪灾,老黎来到台州温岭市的大溪镇,期间老婆和他离婚,留给他一个念幼儿园的女儿。老黎靠开电三轮接送客人谋生。

  2009年初,老黎开电三轮到104线东桥路段,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堵。老黎见大家互不相让,就跑到路中央协调。有了老黎的帮助,道路拥堵的状况很快好转。“那会儿真有当了一回‘英雄’的感觉。”老黎很自豪。

  每天下午5点左右,那个繁华路段总是堵得水泄不通,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老黎也就不客气地上去指挥了。几次下来,老黎有些“上瘾”,为了使自己的指挥更专业些,老黎向老乡和朋友借考驾照的书来看,学习交通知识;看到有交警在路上指挥交通,老黎就模仿动作,回到家里偷偷练习。

  就这样,老黎指挥交通越来越有“范儿”了,有了老黎的指挥,那段路很少发生大拥堵。

  今年夏天,大溪交警中队中队长柯云祥主动约他到交警队见面。“在他的准许下,我搞了一套协警的衣服,还买了一顶白帽子,这样看起来就像模像样了。”老黎说。

  本报驻台州记者 陈栋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巡城 a0011 谁捐衣服,她就给谁打折 2011-12-22 钱江晚报2011-12-2200009;钱江晚报2011-12-2200010;钱江晚报2011-12-2200011;2271397 2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